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0年01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水乡访古
2010年01月18日

源远流长讲述“人文金山”

——金山河流怀古

2009年12月14日,枫泾古镇的老街改造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枫泾市河边,一位老者端坐在自己开的小店里,向我们讲述关于枫泾河流的记忆。而在不远处的界河弄,几位大婶一边织着毛衣,一边聊着家常。

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漫步千年古镇,这种感觉汹涌而来。依河而建的房屋,长满青藤的石桥、延伸在河岸上的青石台阶……所有这些,都仿佛在述说:人与河,从来就是如此地密不可分。

金山地处黄浦江上游,上承太湖和杭嘉湖平原来水,水系发达。虽然金山历史中的许多河流已经淤积、填埋,许多河道也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透过那些曾经奔腾、如今略显“苍老”的河,我们依旧能体会变迁中的力量——无论经历怎样的沧海桑田,有一种精神永远不曾消失。

【边界之河:积淀人文历史】

枫泾古镇市河旁,一条小弄堂蜿蜒向西,这条弄堂就是当年分隔吴越两界的界河所在地。今天,当我们迎着夕阳的余辉踏访故道,这条边界之河早已不见踪影,但关于这条河的故事却依然在民间流传。

“一条不起眼的小河,开玩笑似地把枫泾镇一分为二。”枫泾文史研究会的赵炎华先生告诉我们,在解放以前,界河一如当年将枫泾划分为南北两镇,北属江苏,南属浙江。解放后,因南北两镇合并,界河才被填埋,因而也就有了今天的界河弄。

据今天住在界河弄的老人介绍,被填埋前的界河不过三四米宽,那时南北两镇的居民只要在河上放一条木板,就能轻松过河。虽然过河容易,但由于那时的枫泾南北分治、各自为政,因此界河两岸完全是不同的世界。据载,在军阀统治时期,共产党人就曾利用南北分治带来的隔阂,开展革命斗争。民国15年(1926年),家住南镇的共产党人袁世钊越过界河来到北镇,在“积谷仓”旧址组织成立枫泾农民协会,开展反军阀、反封建斗争。民国17年(1928年),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陈云先后两次来到枫泾,与陆飞龙等人研究枫泾暴动的计划,考虑到南北分治的枫泾北镇反动势力较弱,陈云等果断决定,将暴动地址放在北部地区。1928年1月11日,震惊江浙沪的枫泾暴动举行,这场暴动也成为了枫泾历史上最重要的革命事件之一。

从吴越缓缓流淌而来,界河见证着枫泾历史发展的每一个进步。去年12月中旬,当我们再次来到界河弄,弄堂口已经被开凿出一段河口,而河口对岸,是政府部门重设的吴越界碑。今天,界河弄以及弄堂边的市河旁早已是一派繁华,每年的金秋时节,这里还会举行闻名江浙的水乡婚典。新人们乘船随市河而下,接受两岸观众的祝福,也接受着枫泾母亲河神圣的洗礼。据当地居民说,随着南大街的开发建设和枫泾古镇旅游的发展,界河或将被重新开凿。

“天目来源一长水,玉虚高观峙中央。界河两岸分南北,半隶茸城半魏塘。”这是清末诗人沈蓉城当年站在界河桥上的感慨。界河可以被重新开凿或填埋,但这条河所掩藏着的革命者的智慧却不会消散。

【沧桑之河:见证两地图景】

与枫泾界河十分相似,蜿蜒的山塘河也将山塘分为南北两片。所不同的是,今天的南山塘、北山塘依然分属浙江、上海两省市。虽然因一河而分南北,但历经沧桑的两岸山塘人因着“同饮一江水”的旧故而保留着特殊的友谊甚至亲情。

据说,山塘河之“山”源自张堰秦山——一座秦始皇登临观海的山。山塘河流经的地方产生了众多的集镇,如张堰、河泾湾、孔家阙、万春桥、廊下、山塘,她一路奔涌哺育了河岸集镇文化,犹如一条项链串起了大大小小的珍珠。

据廊下镇镇志办的姚积荫先生介绍,旧时的山塘河水面宽阔、河流湍急,埂基岛圩纵横。当年,日本侵略者从金山卫大举登陆并占领廊下地区后,山塘河两岸的群众在爱国将领的带领下,与日寇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据《廊下渊源》一书所载,在“痛歼日军汽艇”、“彭家桥阻击战”等廊下四大抗战史实中,有三个是发生在山塘河区域。

在历史的变迁中,原本宽广如黄浦江般的山塘河因淤泥沉积等原因而逐渐收窄。虽然今天的山塘河已经不复从前,但在山塘河水曾经奔涌的地方,如今却已遍布良田和绿荫。山塘河孕育了河边的人,就连有300多年历史的山塘老街也因河而得名,但山塘河没有阻隔两岸人的生活。

今天,我们能从北山塘经山塘桥轻易到达浙江省界。据当地人说,如果常住在北山塘,经常能听到有人讲:“到南面去看看。”过去,北面人买不到的东西可去南镇找,而南面人买不到的东西也许就能在北镇买到。南镇人隔桥岸向北喊“帮我下碗面”,北镇小店就开始忙活起来……改革开放以前,金山平湖两地通婚很多,两地的人就经常走过山塘桥回娘家、走亲戚,吴越文化也在这种交流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与张扬。

这几年,随着廊下乡村旅游的兴起,山塘河旁建起了廊下民俗苑,紧依着中华村农家乐的山塘老街也迎来了四面八方的贵客。但是,今天的廊下人没有忘记山塘河两岸往日的繁华。在民俗苑的大门口,一幅长达数米的金山农民画记录了两岸往昔的岁月:忙于各种农事的场景,穿梭在山塘桥下的小船,热情地打着招呼的村民——我们似乎可以感觉,这些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此时此地,发生在眼前。

【捍海之河:承载家园梦想】

金山临海,千百年来,海患令无数百姓陷入梦魇。据《金山县水利志》“大事记”载,从唐至明,金山沿海大规模“海溢”、“溃塘”事件就达数十次:元大德五年(1301年),海塘坍溃,溺死1.7万余人;明天顺二年(1458年),海溢,被冲走、淹死1.8万人;明万历十年(1582年),海潮溢过捍海塘,冲走、淹死人畜无数……为了抵御海患、保卫家园,先辈们开始筑造海塘,而今天沪杭公路旁的运石河,便也由筑塘应运而生。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七年(1634年)松江知府方岳贡建造石塘,为了吸纳人才,方岳贡亲自上门聘请天启举人吴嘉允担任塘董。吴嘉允著有《石塘问答》,对筑塘素有研究,然而,他却在筑造石塘时遇到了难题:筑塘的条石运到横泾后,由于前船受后船之阻,卸石后无法出河,后船又因有船在前而不能进,且条石卸下后,又需数人扛到工地,费时费力。经过一番思索,吴嘉允想到了在塘下开河运石的方法,运石河直接与横泾相连,使石料直接运到塘下,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最终,这条捍海石塘仅花了一年时间就顺利竣工。在这一年里,吴嘉允常居海滨不归,对用于筑塘的一石一木都亲自过目查验,“对塘工如治家事”。严苛的施工,使石塘的牢固程度达到前所未有,据说,该石塘筑成后,金山沿海村落再也没有遇到过大规模的海患。

在走访中,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当年方、吴筑造的这条古石塘就在现在的沪杭公路下方,上世纪末,漕泾营房村村民在公路旁打石洞时,还看到过公路下方长条形的石块。今天,当我们来到附近的村子了解运石河的故事时,许多老人都向我们讲起了方岳贡和吴嘉允的事迹。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300年,但那些用智慧和汗水保卫家园的人和他们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运石河边。

运石河的开凿,不仅方便了工程施工,也给金山百姓带来了福音。附近村子的孙伯琴老人告诉我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运石河漕泾段曾经充当过一段时间的淡水渔场,在金山沿海渔业鼎盛时期,运石河是附近渔船进港整修的主要场所,运石河旁还诞生过一家造船厂。而沿海公路开通以前,附近村民但凡遇到买肥卖粮一类的事,都会用船只走运石河到镇上。

今天,除了偶尔能看到一些运沙石的船只外,运石河里已经很难看到船了。自从上世纪80年代用上自来水后,河边的村民也很少用河里的水了。这条曾经帮助金山百姓保卫家园的河流,开始归于静寂,开始恢复河流的本色。

在走访金山河流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人,听到了很多事。无论是曾经宽广无比如今略显狭窄的泖河,还是现在依然汹涌的龙泉港、张泾河,金山的每一条河流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而那些河流所拥有的人文资源、历史遗迹,那些由河流所承载的人的精神,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

(高文斌、赵炎华、徐红、范忭忭对本文均有贡献)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