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山钱氏家族与张堰钱培民宅(一)
□梁向东
金山许多集镇的地名是以姓氏来命名的,钱圩镇就是因钱氏世居于此而得名。
考证上海姓氏起源,金山钱姓是古吴越王后裔。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鏐为加强统治,分派33个子嗣驻守各地,金山钱氏是其中的一支。历史上吴越钱氏后裔人才辈出,近代钱穆、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钟书、钱正英、钱其琛等都是吴越钱氏的后裔。
上海钱姓多于五代两宋迁自临安。金山钱姓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由钱定海自杭州迁居前京城。至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避海坍,迁徙至秦望山西,即今金山卫钱圩。
金山钱氏在钱圩镇有六堂十三房,如保素堂、敦素堂、世德里、同芝里、横圈里等。乾隆年间,钱世德堂一支(钱溥义)迁徙至张堰,将今张泾河东岸钱家祠堂到电影院一片原属吴氏的房地产盘下,成为钱氏别业。吴家花园改成钱家花园,花园旁的住宅即世德堂。咸丰年兵燹,钱圩钱氏宗祠、张堰世德堂均被毁。光绪年间,由其重孙钱廉在今址建钱氏祠堂,世德堂也重建。
钱铿嗣字绥万,是张堰钱家世德里的祖先,事例收录在光绪版《金山县志》。其子钱溥义字景方,生有三子:树堂(字思召),树芝(字瑞廷),树兰。钱树堂生有熙载,熙经。钱树芝生有熙辅,熙祚,熙泰。钱熙泰署靖江教谕,在张堰办正心义塾。其子钱廉,直隶候补通判,蓝翎四品顶戴。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三进张堰,吴家花园被毁。钱廉重修,仇炳台(娄县人,同治进士)题堂名“世德作求堂”。钱熙祚任通判,管理一方粮运及农田水利事务。道光十五年(1835年),有人议采秦山、查山之石修筑海塘,钱熙祚认为两山石少坟多,不足采用,自愿出资运费到吴兴采石,保住了两座小山。
钱氏后裔对金山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刻书坊的文化活动,时间从光绪追溯到乾隆年间的近一个世纪。道光十七年(1837年),钱熙祚在秦山脚下建宗祠堂,堂后建楼阁以贮书,名曰“守山阁”,楼分四层,即钱氏宅第之别号。1990年版《金山县志》记载这个家族参与校勘刻印的有五代十九人,主要刊印有《守山阁丛书》、《珠尘别录、《指海丛书》、《艺海珠尘壬癸二集》、《小万卷楼丛书》等1000余卷,搜集抢救了一批历代孤本名著免遭湮灭,勘误、注释、批注了一些名篇,免使谬种流传。
据姚光编《金山艺文志》载:咸丰十年,太平天国转战钱家圩二年间,“兵丁用书裹物,焚版代薪,天雨泥泞取书版铺路,延亘数里”。清末,钱培荪(钱氏后裔)整理太平天国战乱后劫剩的书稿,编存《金山钱氏家刻书目》一书,是钱家所刻书籍的汇总备忘。钱氏搜书刻书这个浩繁“工程”,带来巨大的财务负担,至清末,家境日趋式微。特别是太平天国战事,集钱氏几代人心血为之搜求的家藏珍籍和校勘编纂的大量原稿、原刻木板遭到毁损,刻书事业从此一蹶不振,钱氏后裔陆续外迁避难。驻留看守祖业的一支,仍留在金山。
钱氏数代人校勘刊刻历代名人著作,起到传播文化的作用,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金山文化昌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