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5年08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要闻
2015年08月19日

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必须战斗!

——记抗战老兵夏志明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老百姓不受剥削,我们必须要战斗!”家住朱泾镇、今年88岁的夏志明已是满头白发,岁月如同刻刀在他脸上留下深深浅浅的皱纹。但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夏志明还是热血沸腾。

1937年,日本鬼子围攻南京,沿途经过夏志明的老家镇江市丹徒县,当时他才10岁。“鬼子进村后,挨家挨户搜新四军。隔壁家的小儿子,还不满一岁,就被鬼子开枪打死。”想起当年鬼子进村时被烧毁的房屋、水塘里乡亲的尸体,夏志明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扫荡,整个村子的人不得不在寒冬腊月背井离乡去避难。一个多月后,确定日本军队离开村子,村民才陆陆续续回村。“逃难的时候,晚上就睡在破庙、水塘旁,那时候我就想,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

回村后,夏志明读了6年私塾,在读书期间,村子一带除了新四军,还有国民党、伪军、土匪、日本兵4股势力集结,因此,他就充当起村里的“游击小青年”,负责各村镇和新四军之间的信件传送工作。16岁那年,夏志明毅然退学,一方面是为了维持家里生计,而另一方面,他心里有两个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参军”!一年后,夏志明终于迎来投身抗战的契机,当时村里干部到苏浙军区学习,抱着“打倒日本鬼子,不做亡国奴”的信念,夏志明瞒着家里跟着村里的干部到苏浙军区参加新四军。年轻、又有一定的文化,夏志明被派到苏浙军区一分区后方疗养所,开始了他战地医生的生涯。回忆当时,夏志明摆了摆手说:“那时的情形,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遍地都是伤员,大夏天,一些伤员伤口发炎溃烂,苍蝇飞来飞去,有的伤口还生了蛆。”部队的疗养所就在离前线二三十公里处,白天夏志明跟着部队在前线抢救伤员,晚上夏志明就照看伤员,处理伤口。“那天,我在前线抢救伤员,一个炮弹过来,跟我一起到疗养所的两个年轻人,来不及说一句话就活活地被炸死。”

每天生活在枪林弹雨中,夏志明不敢有丝毫倦怠,“当时大家什么都不想,只想怎么打败敌人,怎么抢救伤员”。由于过分劳累、常常吃不饱,在1952年抗美援朝那一年,夏志明因肠胃炎、肺炎住进嘉兴医院,错过了上朝鲜战场的机会,“要不是身体不争气,我一定要上朝鲜战场。”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书信不通,夏志明一直跟家里联系不上。直到战争结束,他调到上海工作,才跟家里通上信。“通信后才知道,父母早就为我立好了牌位,都以为我已经死在了战场。”说起父母,这位80多岁的老人眼睛里泛出了泪光。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必须要战斗。”这位耄耋老人身上的坚毅是抗日战士们的印记,是我们不该忘却的记忆。

见习记者 熊雪寒 实习生 阮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