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龙禅寺旁,坚持原味的豆腐坊
五龙豆腐,笔者早就听人说起过,但一直没时间去探访。有一次,两位媒体同行去朱泾采访,竟得意地各拎了块豆腐回来,说“抢”到了当天的最后两块豆腐。
这家豆腐坊,据说很“牛”。哪怕生意再好,店主老陈每天坚持只做那么多豆腐,很多时候,人们中午赶过去,店里的货已经卖光了。三十多年来,这家小小的豆腐坊,似乎从没变过,一直开在五龙村的老地方,一直是“小时候的味道”。
因为担心豆腐卖光、店主关门,笔者特地赶在了上午11点之前过去。带路的周老师,今年58岁,是土生土长的五龙村人。
他说,这家做的豆腐,自己从小吃到大。前些年搬到镇上,买过几次超市里的豆腐,总觉得没味道。现在买豆腐,还是会到村里来,“好多城里人还坐车来买豆腐呢”。
到了五龙村,笔者才发现,村头有座颇具规模的五龙禅寺,豆腐坊就在寺外的路边。据说,这座禅寺历史悠久,是金山在解放后第一家开放的寺庙,也是江南地区少见的佛、道在一处的宗教场所。
五龙豆腐坊门面很小,若不是周老师指点,一眼看过去,竟很难发现。店主老陈不在家,他的爱人袁阿姨守在门口,但面前摆着的豆腐、百叶等,快卖完了。
“一半被区里大大小小的酒店订走了,剩下的一半就放在门口零售。”袁阿姨介绍说,许多人从寺里出来后,总会买点豆腐带回家;时间长了,五龙豆腐坊的名气越来越响,一些市区人还专门开车过来烧香、买豆腐。
袁阿姨家做的豆制品,只有传统的四个品种:豆腐、百叶、香干、油豆腐。正说着,一位村民来买油豆腐,10元钱称了一大包,看来价格并不贵。“买回去做油豆腐塞肉,她家的油豆腐好吃……”面对询问,害羞的村民答了两句就匆匆离去。
这豆腐到底好吃在哪儿?袁阿姨看笔者一直将信将疑,便用小铲刀切了一点生的白豆腐,请笔者品尝。虽然并不期待白豆腐能有什么滋味,但一入口,笔者就品出了浓郁醇厚的豆香,丝毫不是想象中的寡淡味道,生豆腐竟也十分好吃。
生怕剩下的豆腐被别人买走,笔者对袁阿姨说:“先来一块豆腐,称好放在一边!”
豆腐好吃的奥秘,就在于他们坚持的传统做法。据说,店主老陈的父亲,当年就在村里开了一家豆腐坊,远近有名,后来将手艺传给了儿子。老陈不愿扩大规模,就是因为他坚持的是老工艺,量大了怕忙不过来。
从浸豆、打浆、煮浆、过滤,到点浆、蹲脑、成型,每一道工序他都亲力亲为,绝不走样。即使煮豆浆,也从不用省时省力的煤气灶,而是坚持用传统的土灶头,说是这样豆腐才白嫩、好吃。
每天凌晨1点,老陈和妻子就起床了。先将浸泡过的黄豆拿出来打浆,这中间就有门道,“黄豆的浸泡是有讲究的,夏天只需浸泡4个小时,而冬天则要3天3夜。一定要用冷水浸泡。”
点浆,更是他家做豆腐的核心技术。“老陈坚持用盐片与石膏进行点浆,这一步他做起来总是特别仔细,一边搅拌一边观察,等着豆浆凝结。”豆腐嫩不嫩,主要就是把握好盐片、石膏与豆浆的比例。“老陈说,自家用的是纯盐卤,绝不用添加剂。
早上6点多,新鲜的豆腐就摆到了门口,开始迎接来来往往的客人。
家乡的这一抹豆香,也让许多年轻人难忘。张爱平出生在朱泾,现家住徐家汇。她说:“小时候,我就一直吃五龙豆腐,至今都忘不了那个味道。所以,每次回金山,我都要开车来买五龙豆腐。”
黄勇娣 张梅美
(此文同时刊登于“上海观察”)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