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09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金山史话
2016年09月09日

唐代高僧船子和尚

东游枫泾 化缘建庵得遇“金鳞” 传道善会德诚禅法 深奥莫测

□沈永昌

船子和尚,俗名德诚,四川武信人,是唐代高僧和著名词人。德诚幼年受法于湖南药山弘道俨禅师,尽道30年。离开药山后,德诚飘然一舟,泛于枫泾、朱泾之间,接送四方来者,纶钓舞棹,随缘度世。时人莫测其高深,称他为船子和尚。唐大和年间(公元827-835年),他曾一度留居枫泾,为修建妙常庵,留素作揖于道旁,化缘募资,直至建成。一日与夹山善会相遇于朱泾,两人一问一答,言语投机。船子和尚高兴地说:“钩尽江波,金鳞始迟”,遂传授生平佛理心得,后覆舟自殁于朱泾西林寺旁河中。平生著作有拔棹歌39首,并集有《船子机缘诗》一卷。宋代吕益柔刻石于枫泾海慧寺。

德诚和尚生于四川武信,年少时拜湖南药山惟严和尚为师。德诚拜其门下。

德诚拜贝惟严时,惟俨初问德诚之名,又问:“德诚又成得个什么”?即修佛所求为何?德诚回答:“家园丧尽浑无路”,意在无所求。惟俨唤之,德诚欲对,即为惟俨掩其口,“师因有省”。是禅须截断言路,从本心悟得。德诚受其教示而豁然悟道。惟俨预言其未来,“子以后上无片瓦,下无锥地,大阐吾宗”。

唐代大禅师药山惟严,是佛教惮宗六祖慧能高徒的第三代传人,德诚在药山参禅30年,才得禅宗之真传。当年在药山,惟严门下出了三个禅门巨匠,德诚、道吾、云岩3人共伴药山数十年而不厌,可见惟俨高风之诱引与同门间的融洽无间。惟严圆寂之后,三人功法也已学成,他们奉师命各自去住山弘法。

离开药山时,德诚主张道吾、云岩去四方传道,自己则不改初衷。德诚对两个师兄弟说,你们应该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我这个人率性散淡,惟好山水,没什么能力。分别后你们知道了我在什么地方,如果遇上伶俐的参学僧,指示一个来,也许可以雕琢,我将平生所得传授给他,报答先师恩德。这正揭示出德诚遁世忘机,契合自然的宗风由来。

德诚与云岩、道吾分别之后,便到了秀州华亭县。在吴江之上,做起了舟子,泛一小舟,随缘度日,济渡来往之人,船子和尚之名由此而得。

东游枫泾 化缘建庵

唐大和年间,船子和尚东游到枫泾,他发现位于南市的妙常庵已遭兵灾焚毁,遍地断埂残壁,野草丛生。船子和尚看了深深惋惜,就在一旁搭了个简单的茅草屋,只身住在里面,每天身着黑色僧衣,在街头路边化缘募捐,积钱购砖备木,将妙常庵重新修建而成。

船子和尚重建妙常庵,对于枫泾人气的聚集,促成集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妙常庵建成后,船子和尚在以后漫长的几十年中,他不住在庵中,而是驾一小船,飘泊在朱泾、枫泾的江湖之中,既划浆渡客,又握竿垂钓,以坐钓替代坐禅,敛心悟空,精心修禅。那时,枫泾泖桥的澄鉴寺前,烟波浩渺,环境清幽,船子和尚经常披星载月,横浆垂钓,天长日久此处就留下了“船子和尚”钓鱼处的名迹。

船子和尚在划舟垂钓的同时,和江上的渔夫交往为友,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渔民生活的诗词,那些诗词语言浅显明白,又饱含佛教禅理,为群众喜爱而传诵。其中最著名的《拔掉歌》39首,更是受人们喜爱,已成为我国古代诗词文化中的瑰宝。

得遇“金鳞” 传道善会

话说船子和尚在江上漂泊,看似无心无事,其实,他早就有以身传法之意。早在与两个师兄弟道吾和云岩道别时就曾留言,“如果遇上伶俐的参学僧,指示一个来,我将平生所得传授给他。”道吾把德诚的托付时刻放在心上。

再说船子和尚在江上飘泊20多年,他也想把佛学教化他人。据记载,有官人问“如何是和尚日用事”,也有杏山洪禅师问“如何是道”,面对船子的示化,两人都未能彻悟,令船子和尚生“金鳞罕遇”之叹。

船子所企盼的“金鳞”便是夹山善会禅师。善会谒见船子是受了道吾的指引, 道吾问了他几个问题,他都按佛经上说的回答了,道吾笑了。他看出这是个伶俐僧人,就说,你去秀州华亭,找船子和尚吧。

夹山告别道吾后“当夜便发”,来至华亭吴江边上。船子和尚一见夹山,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夹山回答:“寺即不住,住即不似。”是说修法无拘泥于形迹。船子随即问:“不似,似个甚么?”夹山答:“不是目前法。”船子曰:“甚处学得来?”夹山答道:“非耳目之所到。”真如无形无相,只能由自心去体悟,夹山所言即为此理。

但船子却报之以否定,指言为“一句合头语,万系驴橛”。禅是不可说,不当说的。夹山能不为耳目所拘,却又为语言缠缚,陷于自心与意识的牢笼之中。

船子又问:“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夹山才欲回答,便被船子一桡打入水中。这样反复多次,生死关头,夹山终于不再缠绕于语言、意识,而回归自心,豁然领悟禅之真谛。所以船子下言“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夹山应以“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禅要在有无之间,谈而不谈之际领受。

船子至此发出“钓尽江波,金鳞始遇”的欣然感叹。而夹山又报之以掩耳,其经过和内涵与船子自己的参悟过程相似,而船子的手段比起其师惟俨来,要更为惨烈。船子嘱咐离去的夹山善会,有“汝向去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药山,只明斯事”。其意也在教导夹山不必拘泥形迹,放弃执著,随机任缘。

船子传法善会后,善会辞别,频频回顾,似乎还有疑虑。船子和尚站在船头喊了声:“和尚!”待善会回头时,他倾翻小船,落水自溺而亡。他用生命告诉善会,不要颠倒妄想,不要有所怀疑。真正禅悟的人,就是生命,也同样是生灭不二。他以生命,为他开示了什么是“涅磐寂静”。善会不再回头,走进了江上游的夹山,成为弟子众多的大师。

德诚禅法 深奥莫测

船子德诚禅法的宗旨首先在于一“断”字。禅的玄妙性与先验性超越于意识、观念之外,非耳目所到,说似一物与说不似一物皆不中。不可说,也不能说。自心的直觉、灵感是接近、领悟禅的唯一有效途径。船子每次都要夹山“道、道”,夹山一欲开口,却总被船子打入水中,无法开口,正在此理。而夹山也由此泯灭了意识、观念,依从自心的引导,于刹那间,打开一条生路,灵机陡现,证得禅之真谛。

船子禅法宗旨的第二步在于一个“活”字。禅由心证,但又须不执著于心。悟禅须要活泛,言语、意识自是束缚。而执著于自心,是又为心所迷。就这一点而言,悟禅者不当执迷于自心,同时也不必拘泥于语言、意识。求禅之人应当,“浮定有无之意”,“语带玄而无路,舌头谈而不谈”。在有言无言,有心无心之间,无拘无束,了然无碍间,豁然悟得,这比起单纯的禅由心证之说,显然又前进了一步。

船子和尚的宗风以遁世为主调,主张屏绝人世,僻山静水,怡情遂性,养生持道。其宗风的实质,是将道心与山水交融成一片,于山水中保全、陶冶自性,于自性的挥洒中达致物人两忘,禅我合一之境。船子《拨棹歌》很多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它们通过对舟子渔家生涯的歌咏,传达出对禅的高明领悟。

船子和尚节操高洁,度量不群,他飘然一舟,随缘度世,后覆舟而逝。后人在朱泾法忍教寺建有船子和尚殿,也称船子道场。《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续高僧传》都有他的小传。著有拔棹歌39首。《法苑珠林》和《艺林伐山》诸书引有他的歌词,并集有《船子机缘诗》一卷。宋代吕益柔刻石于枫泾海会寺。其诗句法类于唐诗人张志和的《渔父词》,内容多吟咏渔夫生活而寓以释家玄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