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1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金山史话
2018年01月19日

围棋国手顾水如

留学东邻日本名冠大江南北培植后起之秀奉献围棋事业

围棋国手顾水如,1892年生于枫泾南镇西下塘街米师桥堍。顾水如名思浩,小名继龙,中国近代著名围棋大师。父亲顾小石酷爱围棋,哥哥顾月如、顾渊如均为围棋高手。顾水如耳濡目染,从9岁起就迷上了围棋,父子、兄弟之间常常在棋盘上厮杀。顾水如悟性高,一经父亲点拨,就能领悟其中奥妙,对清代围棋高手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等的对局棋谱悉心研究。14岁时,棋艺在乡里已无敌手。后来,顾水如留学日本,他接受现代棋理熏陶,融会中日棋道于一炉,棋艺日益精进,从而蜚声于国际棋坛,成为国内围棋的一代宗师。顾水如直到临终前三天还在下棋,一生投身于围棋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二十七)

□沈永昌 文/图

中国是围棋的创造国,在闭关自守的年代里,谁也不怀疑中国围棋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枫泾虽说是座小镇,但围棋领域颇有传统。约在十九世纪中叶,枫泾有程寅谷,家境殷富,又好围棋,曾延请晚清两大国手陈子仙、周小松到他府中传授棋艺,同时也招揽不少围棋名手。待到清末,尽管时过境迁,而好棋之风未息,枫泾仍有不少人乐于此道,而顾水如的一家则是当时典型的围棋之家。1892年3月3日,顾水如诞生于枫泾镇,因为这一年系“龙”年,所以他小名叫“继龙”。

顾水如的父亲顾小石爱好围棋,母亲对此道也十分支持,由于耳濡目染,顾水如的哥哥月如、渊如均为围棋能手,其中渊如棋艺不俗,后来在上海一带小有名气,熟知旧中国棋界状况的日本名手濑越宪作在列举中方棋界名手时就曾提及渊如,不过水如天赋更高,棋艺后来居上。至青年时期,他在地方上已罕有对手。

顾水如9岁就随父兄学围棋,对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等高手对局棋谱悉心研究,渐悟棋理。记忆力惊人,各名家棋局能过目不忘。时枫泾镇某布店一老者,棋艺甚高,顾水如与他对弈,屡战皆败,但顾水如毫不气馁,回家后复盘思考,甚至将棋盘画在蚊帐顶上,反复推敲,由于虚心好学,顾水如棋艺猛进。其后,屡战皆胜。到16岁时,乡里已无敌手。乃到上海,先后受教于无锡范楚卿、合肥张乐山等高手。1909年,在《时报》馆工作。该馆棋风甚盛,有不少能手,顾水如昂然应战,每操胜券。于是《时报》主人特在该报辟《围棋》专栏,由水如任编辑,登载棋局、棋话等。各报竞相仿效,水如从此蜚声沪上。

留学东邻日本

顾水如是我国出国专攻围棋的第一人,在我国围棋史上,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围棋圣手”。

1891年秋,我国封建时期最后一名围棋国手周小松逝世。当时,国内以围棋知名的还有二、三十人,但都只是些二、三流的棋手(指棋力比周小松差二、三子),从此中国围棋更加衰微不振。可是,清末宣统年间,一阵来自海外的飓风震撼了中国棋坛,以高部道平(当时四段)为代表的日本职业棋手开始来访中国。中、日棋手较量的结果是中国棋手溃不成军,纷纷被高部道平降至让子。这才使人们清醒过来,原来中国围棋已落后到不堪一击的悲惨境地!于是有识之士终于认识到引进外来围棋技术已经刻不容缓,中国棋坛上吹起了学习日本棋艺的新风。

1914年,顾水如前往北京以棋会友。当时,寓居北京府学胡同的北洋军阀头目段祺瑞酷爱围棋,日本名手高部道平则是来往段府的常客。在段的款待下,顾水如在短短一年间与高部下了百余局棋,这对顾水如进一步掌握日本棋法具有积极意义。顾水如除了与段府交往外,平时还与其他名手同往大方家胡同的李律阁宅对局。李是有名的富豪,对局一般都悬有彩金。顾水如因棋艺出众,不久即被公认为有天才的青年高手。至1917年春,在段祺瑞、汪有龄等人的支持下,选派顾水如东渡日本,成为我国出国专攻围棋的第一人。

顾水如留学日本前后仅两年有余,时间尽管不长,但作为出国学习围棋的第一人,这是值得称道的。因为在中国围棋长期积弱的年代里,顾水如是中国学习日本围棋“新法”最见成效的一人。他留日归来,棋艺也确有长足的进步。1919年10月间,顾水如在迎战来访中国的日本秀哉名人时,他曾创对秀哉让三子获胜的纪录,足见此时他的棋力已超过了以汪云峰为代表的前辈国手,堪称当时中国棋界的最强者。

名冠大江南北

顾水如被日本棋界称为“中国第一棋王”,在国内也有“南刘北顾”之称,这是代表中国围棋界最高水平的称谓,可见他在围棋界的地位和影响。

顾水如归国后,围棋理论高人一筹,段祺瑞对他的棋艺十分推崇,赞顾为“弈林不可多得之天才”。此间,顾水如除了常去段府外,又在李律阁处担当嘱托的差事,同时,他又主编《时事新报》的围棋专栏。由于他名重一时,来访中国的日本棋手都知道北京有这样一位“中国第一棋士”。

早在1914年,顾水如到北京比试棋艺,击败北京名手汪云峰、伊耀卿等,轰动北京,被誉为“围棋圣手”。东渡日本回国后,顾水如向段祺瑞提议,由政府邀请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翌年,中日围棋国手首次交流棋艺,使中国棋手得以学习日本现代棋理。此后,定居天津,在北方棋坛独步十余年。与南方刘棣怀齐名,时称“南刘北顾”。

1927年间,顾水如来到上海,此时,上海围棋经张澹如等实业家大力提倡,有蒸蒸日上之势,总体实力已不在北京之下。其中最负盛名的首推嘉兴人王子晏。原来自民国初期以来,日本棋手到上海游访频繁,王子晏与日本棋手屡次交流,胜率高达七成。因此被誉为“南方棋界第一人”。7月,在沪上棋界人士的怂恿下,顾水如与王子晏两位南北棋坛巨擘进行了一次分先五局决战。 顾、王之争,无疑引人瞩目,这不仅由于对局者都是中国棋界的顶尖人物,而且又是“北段(祺瑞)”与“南张(澹如)”两大权势门下第一高手的较量。顾、王都是学习日本棋法的佼佼者,只是顾成名更早一些。

就棋艺风格而言,顾水如长于布局,他的棋富于变化,擅长腾挪;而王子晏是功夫型的棋手,他的棋沉着稳健,精于后盘收束。这场比赛功力悉敌,结果王胜其三、顾胜其二。双方水平十分接近。顾水如称霸棋坛的时代终于过去,从此,中国棋界进入“南王”“北顾”对峙的时代。

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中国棋界阵容又发生了变化,随着北方棋界的衰落,原在北京的国手刘棣怀南迁上海,击败了南方重镇王子晏,从此王子晏退居二线,“南王”之称也就顺理成章地为“南刘”取代。于是中国棋界的代表人物也一变而为刘棣怀与顾水如,人称“南刘北顾”。

培植后起之秀

一代国手顾水如,他在选拔年轻棋手方面独具慧眼。1924年,北京“海丰轩”棋室来了一名年方十岁的少年棋手吴泉,即日后故名吴清源,他的棋艺才能迅速引起在京名手的普遍关注。汪云峰、顾水如、刘棣怀等名手都先后前来指导吴少年对局,他们似乎从这名少年身上看到振兴中国围棋的一线希望。

不料第二年春季,吴少年之父病故,全家失去了支柱,顿时陷入困境。此时吴清源的舅父力主吴家迁回原籍福建另谋前程,这样,吴的棋艺势必半途而废。在关键时刻,爱惜人才的顾水如向“临时执政”的段祺瑞陈述了吴的棋艺才能和家庭状况。于是段每月拨给吴清源大洋百元,并给吴的舅父另外安排了职务。吴清源生活安定后,棋艺突飞猛进。客观地说,后来吴名满天下,顾水如早期辅导之功实不可没。但顾、吴在一起的时间不长,前后不出三年,这与时局的动荡是有一定关系的。

1933年,顾水如回沪,创办“上海弈社”;1935年,促成了围棋界“京(南京)沪埠际杯赛”,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对弈。1937年,顾水如被聘为中国围棋会甲组指导。在此期间,他十分注意培植新人。在“上海弈社”期间,过惕生的棋艺进步显著,这和顾水如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当时,刘棣怀在评论过惕生的对局时对此予以首肯:“过君之弈,年来确有进步,盖得力于顾君水如之指导者不少。”这是对顾水如扶持青年的最好评价。

解放后,顾水如尽管已年届花甲,仍热切地盼望上海棋坛涌现一代新人。同年6 月,顾水如特约两名青少年棋手(一姓严,16岁;一姓戎,17岁)在襄阳公园进行比赛,这两名青少年棋手功力尚浅,但顾水如还是亲自评解全局,刊于《新民报晚刊》,其目的在于“发掘并鼓励新人”。就在这一年的下半年,顾水如终于如愿以偿,他在襄阳公园收了一名年方7岁的学生陈祖德。后陈祖德成为一代国手。

耄耋之年,顾水如还常邀成群小棋手围聚家中,继续为培养新人发挥余热,为我国围棋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尽心尽责。为棋界培育新人方面,顾水如成绩显著,他曾辅导过少年时期的吴清源,又是国手陈祖德的老师。而事实上,从顾水如的漫长围棋生涯,经他指点过的棋手不知有多少,较早的有过惕生、胡沛泉等,至于建国以后成长的不少青少年棋手,都或多或少地受过他的教益。

奉献围棋事业

顾水如先生一生投身围棋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的围棋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顾水如成为上海首届政协特邀代表,并任文史馆馆员。陈毅市长暇时常与他对奕,并希望他培养更多的青年棋手。周恩来总理要求他发扬光大中国的围棋艺术,为此他出任《围棋》月刊副主编、上海围棋学校校长等职。

1971年6月,顾水如先生因病卒于松江寓所,终年80岁,骨灰安葬于枫泾公墓。2000年冬,中国棋院和枫泾镇人民政府为顾水如建造纪念碑,由他的学生陈祖德题写“一代围棋国手”碑文。陈祖德称赞先生为:“先生之棋艺,缜密精尚;先生之人品,高风亮节;先生之情致,淡泊悠扬;先生之精神,弥久逾光。”这是对顾水如先生最精辟的评价。

顾水如先生故居,位于枫泾镇友好街下塘73号,为金山区文物保护单位。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