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2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金山文史
2018年12月12日

行善积德淳民风

——枫泾文人蔡维熊的乡居生活

□郁伟新

清代的枫泾文人有一种雅好,就是追求乡村田园式的闲居生活。他们学问渊博、崇尚礼义、淡泊名利;他们或自筑小园、邀宾雅聚、饮酒吟诗、自得其乐;或捐资施舍、修桥铺路、行善积德、润泽乡里。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当地的淳朴民风具有较大的影响。其中的蔡维熊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典型的枫泾文人。

蔡维熊(1684—1765),字星若(状元蔡以台之父),号轶亭,又号秋澄,清代枫泾南镇人。雍正年间贡生,民间诗人,著有《轶亭诗稿》《芷江集》《清风泾竹枝词》等。其平生行善积德,雅好诗文,为里人所敬重。

枫泾蔡氏家族是邑中望族之一。蔡维熊的祖父蔡王臣于清初从嘉兴迁至枫泾南镇东港里(今瑞虹桥东南一带),其父亲蔡廷正则建造了私家园林名为“适园”,又名“晴皋小隐”,内有松风阁、桂坡、竹廊等名胜。

蔡维熊继承了家业,也继承了枫泾文人崇“雅”的人文情怀,他一生闲居于水乡小镇,优游于饮酒吟诗、研文习墨。纵观其乡居生活,颇有雅兴风姿,更有不少闪光的作为。

乐于行善

枫泾“同善会”的创始人之一

蔡维熊身为当地的富绅,乐于慈善事业。如雍正十年(1732),江南闹灾荒时,他捐出钱款、粮食用来帮助受灾的穷苦百姓,还送药免费医治病人,施舍棺材用来收殓路毙尸体,显示了他宽厚慈仁的胸怀。乾隆四年(1739),他在镇南杏花坊创建“蔡氏支祠”,并置义田三百亩,维持支祠的开支及赡养贫苦族人。乾隆七年(1742),他受清代“妙正真人”娄近垣(枫泾北镇人)的委托,负责经理重修枫泾“仁济道院”,使这座始建于梁天监元年(502)的道观焕然一新。他常以周济贫民为己任,乾隆八年(1743),由他倡集千金创建的枫泾第一个民间慈善机构“同善会”,呈报江浙两省大吏立案批准。该会的分享对象不分省籍,使枫泾南北镇(分隶江浙两地)的民众共同得益。

会馆先是建于镇南均安桥北,后又建房于米筛桥北,会馆落成时,他撰写了《同善会馆碑记》,清著名书法家梁同书为碑记题跋并书以勒石。

此后,他又捐资、置田、买屋,促进“同善会”的振兴。“同善会”创建后,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相比无锡等地的同善会组织更加完备可行。枫泾“同善会”的创建,对枫泾延续慈善之风具有较大的影响,在上海慈善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

敦伦绩学

培养了蔡以台考中状元

蔡维熊敦伦绩学,士林推重,但其考上贡生后,无奈年纪已大,无力再赴科考,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大儿蔡以封先后中了优贡生和副贡生(举人副榜);二儿蔡以城考上例贡生。最为突出的是三儿蔡以台,乾隆二十二年(1757)连中会元、状元。蔡以台的状元卷现为南京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单独以一个展厅来展出,可见其影响之大。

蔡维熊对儿孙的举业是相当重视的,先是在私家园林“适园”中建造“清溪书屋”,作为课子读书之地;后又为蔡以台建造“三友斋”别墅(三友:即书、琴、松),供其专心读书。蔡以台在“三友斋”中发愤读书而考中状元,此宅被当地人称为“蔡状元读书楼”,现已登记为文物保护点。

蔡以台成为状元后,即授翰林院修撰,修纂国史,不久充官日讲起居注官,为乾隆皇帝之近臣。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南巡时,蔡维熊有幸迎驾蒙赐内缎一端,因子蔡以台贵,封赠为翰林院修撰,因而荣耀乡里。可以说,蔡以台得以考中状元,其父蔡维熊也是功不可没。蔡维熊一门笃志好学的精神对枫泾人崇尚文化的风气具有积极的影响。

擅长诗文

开启了枫泾人撰写百首竹枝词的先河

蔡维熊长于吟诗,著有《轶亭诗稿》《芷江集》等。其流传于世的诗文有《早发兰溪经石塘横宿东馆》《登衢州城楼》《同善会馆碑记》等,诗作被《光绪嘉善县志》选录4首,《晚晴簃诗汇》选录2首,《续槜李诗系》选录4首。

他经常以其私家“适园”为场所,相邀邑中及周边地区的文人墨客前来雅聚欢宴,诗歌唱和。如嘉善著名文人黄安涛、曹庭栋分别写有《过适园》《适园》诗等,华亭沈清正也有《同曹晳庭过蔡桐川适园》诗,说明这些文人都曾有在适园相聚的景况。

最值得一提的是蔡维熊所撰的《清风泾竹枝词》100首,开启了枫泾人撰写百首竹枝词的先河。他的《清风泾竹枝词》(唯一存世的抄本现藏于杭州图书馆古籍部,于2017年由枫泾文史研究会搜寻找到而面世),既是诗又似史,对枫泾的悠久历史、地理特征、桥梁地名、胜迹风貌和乡土民情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对研究枫泾的历史文化、乡俗风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如:“八间茆屋绕桑麻,一领菅衫几岁华。瞥瞬又交小满节,磨刀霍霍发三车。”诗后附有小注:“田舍大者,名通转八间。菅衫,农服。小满发三车,谚语谓缫车、水车、油车也。”该诗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面貌和农时节气特点。又如:“桃源无复避秦人,瓠子谁浮五石樽。好雨番番催皂盖,劳农频到杏花村。”诗后也有附注:“桃源,巷名。瓠子,滨名。元戴光远别墅,名杏花庄,后成村落,名仍其旧。”读了该诗,可以了解到一些枫泾古地名和人文古迹。蔡维熊的竹枝词写成后,后辈诗人相继模仿,陆续创作了很多竹枝词,如徐颖柔《枫溪吟》、叶佩麟《枫溪棹歌》、戴素蟾《清风泾杂咏》等。存世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嘉庆年间的陈祁《清风泾竹枝词》100首,沈蓉城《枫溪竹枝词》100首,光绪年间的程兼善《枫溪棹歌》100首。这些竹枝词,为研究枫泾人文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以德为尊

为枫泾第一个“九老会”的倡导者

乾隆二十六年(1761),78岁的蔡维熊仿效香山故事,集邑中耄旧老人如典簿戴宾、封翁程绪祖、司训蒋元、州牧顾心锴、阁学许王猷、封翁谢永辉、州牧钱家塈、征君曹庭栋等九人,以其宅“尊德堂”为会址举办“九老会”,也称“尊德会”。

“九老会”以德为上,齿次之,爵又次之。相聚开筵赋诗绘画,以纪一时,传为盛事。九老所撰之诗日后还编成诗集并附《九老图题咏》,可惜诗集和《九老图题咏》在战乱中遗失。然而,以德为尊的“九老会”,对淳民风、敦礼教,式后贤的影响还是很深的(枫泾于嘉庆、咸丰年间分别又继作“九老会”)。同时也引来了社会名流的赞赏,纷纷为此撰序或赋诗。

蔡维熊作为一介文人,虽无仕绩,但他宽厚仁慈,敦伦积学,为桑梓做了许多有益的事,对淳朴民风也有积极的影响,故为江南士林所称颂。如《石濑山房诗话》称:“封翁居枫溪,耆英硕德,为里闾矜式。”茅湘客曰:“秋澄学植渊博,性情高雅,居恒以琴书自娱。”董愚亭曰:“余父交先生,时年七十馀,古貌古心,吟啸不辍,尤善手谈。”鲁启人先生云:“秋澄萧闲淡远,故其诗清夷宕往而尽优游之趣。”可见人们对蔡维熊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本文内容来自区文广局官方微信公众号“文化金山”《金山丛话》栏目,扫描二维码可关注“文化金山”公众号

蔡维熊宅第“尊德堂”外景

松善同善会界石

蔡维熊《清风泾竹枝词》(抄本)

《续槜李诗系》所刊蔡维熊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