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2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18年12月12日

漕泾镇将打造集颜值产值气质于一体的江南水乡田园综合体

梦里江南美 美在水库村

昔日废弃的鱼塘变成“藕遇公园”,市民在公园木栈道上赏景    记者 庄毅 摄

 

已是冬日,外面还下着细雨,但在杭州湾畔的漕泾镇水库村,角角落落里都藏着勃勃生机。

村外,一个个废弃的鱼塘,已摇身变成一座清新的“藕遇公园”,弯弯的木栈道在水上延展;村中,一处农民集中安置点正在建设之中,明年6月,分散在老旧农宅里的42户村民有望率先搬入新家;而农户宅前,一块块小菜园、小花园整齐分布,绿的菜、红的花都格外精神……

在全市郊区,水库村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村庄:水体面积占到村域总面积的40%,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水以上,全村拥有70多座小岛……这几个数据,全市罕见。过去,因为偏僻闭塞,这里被称为“水库里”,长期顶着薄弱村的帽子,百姓连出个村都是难题。但如今,“水灵灵”的水库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

“现在,水库村已被评为全市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今后,这里将对标荷兰羊角村,让市民不用出国,就可以畅游在水光十色里,漫步在阡陌纵横间。”漕泾镇党委书记罗华品告诉记者,眼下,水库村已启动12个项目,打造集颜值、产值、气质于一身的“水乡综合体”,让村民和市民在这里能“回得了过去,到得了远方”。

颜值:做足“水”文章

作为金山全区水面覆盖率最高的一个村,水库村共有大小河道33条,总长约23公里。村内有70多个独岛或半岛,呈现“河中有岛,岛中有湖”的宜人景象。

记者一路进村,没走多远,就会经过一条河,而且,都不是小河小浜,颇为大气。来到中心河的桥上,顿时眼前一亮,河面真是开阔,简直就是一座不大不小的湖泊,四周景色宜人,让人仿佛来到了瘦西湖一角。“河面最宽处,达到了110米,而其他的河道,一般只有10余米宽。”村干部介绍说。

路过一条河家浜,旁边的村干部立刻提醒:“你看,这就是一个小岛,只有一条路通到岛上,上面住着8户人家,取名何家宅……”只见,这个小岛被湖泊包围着,岛上覆盖着密密的绿树,只露出一两户农家的房顶,一位农妇正提着篮子准备出岛,远远地好奇地看过来。据介绍,村里的70多个小岛,有的有人居住,有的则无人居住,种了庄稼或绿化,被水面围绕着。

水,是水库村的最大“亮点”。因此,眼下,水库村正在沟通水系、打通断头浜、建河岸护坡景观,同时建造“村民公园”“湿地公园”“藕遇公园”,来进一步提升水库村的颜值。“从湿地到湖泊再到河道,我们将对村域水网进行重新设计。”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明年一年,他们将对水库村33条河道进行全面疏浚、整治,同时建亲水平台、人行步道、水景观,预计投资超过1.2亿元。

天生丽质的水库村,“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建设多个主题公园的同时,水库村还努力让每个宅基都“靓起来”,在保留原有生态肌理的基础上,打造“微田园”、布置“微景观”,形成“一步一景,别具趣味”的宅基环境风貌。

产值:从“三产融合”中来

长期被河道包围着,水库村的产业比较传统,村民曾经都以种植业为主,闲下来才捕鱼捕虾,村里基本没有工业项目,也没什么外来人口。未来的水库村,将积极推动“三产融合”,谋求更高产值。

村外的一个个废弃鱼塘,率先实现了“从一产向三产”的转变。目前,占地50亩的“藕遇公园”已经初步建成,明年夏天将免费开放,届时,满园都是田田的荷叶和亭亭的荷花,人们沿着木栈道走入其中,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这个项目还包括湿地多样体验区、田园观光体验区、北入口引导接待区、特色花海区、水上娱乐区等,尽可能丰富市民游客的体验。这些年来,水库村形成了瓜果、蔬菜、水产三大产业,其中漕泾镇特产“多利升”西瓜,在水库村种植最多,口感、风味也最为上乘。今后,在田头采摘、品尝特色瓜果,也将是市民来到这里的一大乐趣。

“水库村,离不开‘农业’这个根本。未来,村里将引入若干个小型、多样、精致、高效的农业项目。”村干部透露,目前,他们正在接洽各类农业休闲项目,但原则是主打原生态特色,不希望引入太多设施农业,而更倾向于有机型、体验类、互动类的项目,如此才能与水库村长期以来的“慢生活”特质更搭。

根据规划,水库村作为金山全区唯一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今后将围绕“水+旅居”“水+文化”“水+美食”“水+休闲”“水+智慧”等定位,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新江南水乡田园综合体。

今年70多岁的张雪龙,曾经做过水库村党支部书记。对于如今的新气象,他十分感慨:“以前,村里很穷,账上基本没啥钱,对困难村民的帮扶也相当有限。没想到,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水库村引起了全市、全区的关注,一下子引入了这么多项目,看来真是要大变样了。”

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是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水库村正在试点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企业项目,将农民变成股民。在漕泾休闲水庄提升改造项目中,村集体持有10%的特殊股股份,投资方在经营活动中保证给予保底收益,除了每亩按指导价给农民土地流转费外,每年还给村集体每亩2000元的保底分红,并给予企业经营超额利润分红。

气质:激活“文化之魂”

眼下,在村委会的西侧,水库村第一个农民集中安置点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之中。据透露,明年3月,项目基本建成,明年6月,第一批42户村民将告别住了几十年的零星老宅,几乎不掏什么钱直接搬进集中建造的两层小楼。

“这个项目由同济大学团队进行设计,按照全市的乡村住宅风貌导则要求,保留了白墙、黛瓦、小院落等江南水乡特色元素。”罗华品告诉记者,这个集中居住点,选址在村里最好的位置,靠近水库中心河,不仅保留了村里的百年朴树,还将建造一条临水长堤,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也留住乡愁。

在文化挖掘和传承方面,水库村计划聚焦水文化、盐文化,将芦苇扫帚、太子螺蛳等制作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同时,开设河边学堂,由传统技师教授草编、芦苇手工艺品的制作,以及太子螺丝的烹制方法,让传统风俗得到活态传承。

在“藕遇公园”附近,水库村还计划建造一个乡村书院,设立国学堂、文创商店、新华书店、多功能厅等,并配套中心广场、阶梯式休闲观景区、“书箱”式观景区、下沉式休息区以及亲水平台,提升水库村的文化气质。

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让百姓生活怡然自得,水库村还格外注重“内涵”与“功能”的建设。接下来,水库村将把长堰路老的村委会进行部分拆除扩建,改造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将老年人日间照料、老年人活动室、长者照护之家以及老人沐浴、就餐、洗衣等服务归并整合,形成一站式为老综合服务平台。同时,规划建设村民中心,将把更多空间腾出来给村民,用于智慧村庄、便民服务、文化活动、健康教育等,让村民足不出村享受各种便捷服务。

“今后,水库村只保留三条道路,建议人们从水路坐船进来,从陆路出村,如此才能真正融入、体验‘水库里’的慢生活。”对水库村未来,罗华品满怀憧憬。

解放日报记者 黄勇娣    通讯员 徐锋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