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8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金山文史
2019年08月23日

腹有诗书气自华

——清代谢墉的诗人本色

□郁伟新

谢墉画像

谢墉行书

 

 

谢墉《柳阴路曲图》

谢墉《听钟山房集》

 

 

谢墉(1719—1795),字昆城,号金圃,又号东墅,枫泾南镇人。自幼熟读经史,被誉为江南才子。

他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入泮,成为秀才。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时,谢墉以优贡生应诏试,荣获第一,即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伴驾南巡。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入直南书房行走。他屡次充任乡、会试考官,会试知贡举,殿试读卷官和出任学政。又先后充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和任《四库全书》总阅官、国史馆副总裁等职,累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后因浮言降为编修,仍在南书房行走。乾隆六十年(1795)因病去世,终年77岁。嘉庆五年(1800),追赠为“三品京堂”衔,给予抚恤。

谢墉一生以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为显贵,以“九掌文衡”而闻名,他选拔提携了大批人才,日后多为知名人士。如连中三元的状元钱棨和状元戴衢亨、石韫玉,有日后成为大学士的阮元、董诰、曹振镛等;有六部侍郎刘凤诰、顾皋、汪廷珍和巡抚谢启昆等;还有著名学者汪中、李惇、钱塘、焦循、顾九苞、徐嵩、胡长龄、江德量、孙星衍等。《清史稿》评曰:“墉以督学蒙谤,然江南称其得士”。清“一代儒宗”钱大昕在《谢金圃侍郎挽诗》中赞其:“五色何曾眼眩明,手栽桃李半公卿。”

谢墉学识渊博,著有《听钟山房集》二十卷、《安雅堂诗文集》《四书义》《六书正说》等。

他工书善画,尤其是书法功底很深,他宗法钟繇、王羲之,笔力遒劲,圆润秀拔。

他与著名书法家翁方纲、刘墉、永瑆、梁同书等人都是知心朋友。他的经学造诣也被人称道,所校注、刻印的《荀子笺释》二十卷、《荀子校勘补遗》二十卷,对后世研究荀子文化有重要影响。他还喜好藏书和钟鼎文,所藏书帖近万卷,后传至次子谢恭铭筑“望云楼”藏书,又添大量书籍法帖,是以成为枫泾四大藏书楼之一。

然而,或许是被他的吏部左侍郎官衔所遮盖了,或许是被他“九掌文衡”的光环所笼罩了,至今人们很少提及谢墉具有诗人的本色。事实上谢墉一生的诗词作品有很多,无论从个人气质和诗作质量,完全够得上清代诗人的称号。撇开他的《安雅堂诗集》十卷和《东墅少作》(因目前未能见到)不算,传世的《听钟山房集》《食味杂咏》中辑录的诗,就有600多首,其中排律、古风、七律、七绝、五律、五绝,应有尽有。

他所撰《听钟山房集》被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食味杂咏》被编入《乾嘉名人别集丛刊》,还有不少诗作分别被《晚晴簃诗汇》《两浙輶轩录》《续檇李诗系》《光绪嘉善县志》《续修枫泾小志》等典籍收录,其中《两浙輶轩录》载诗多达17首,反映了他在诗坛的地位。

 

以诗称旨  屡获殊荣

谢墉才华横溢,作诗很有悟性。他的诗颇为乾隆皇帝所赏识,对仕途也产生过重大影响。如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在杭州诏试江南人才,谢墉被举荐应试。试题有《披沙拣金》,要求以真字韵五言八韵赋诗。谢墉以一首“沙际精金在,披寻始出尘。恒河宁可数,丽水不教沦。敢为先难掩,缘知少更珍。推求心以慎,弃取术斯神。贾合双南重,荣逾九牧陈。陆离辞土壤,灼烁耀星辰。莫讶涂泥贱,能邀天鉴真。从兹欣地宝,三品何洪钧”,获诏试第一,当即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奉旨伴驾南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谢墉是以诗叩开了步入仕途的大门。

又如乾隆二十二年(1757),谢墉因为撰写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的碑文用语失当,被部议降职。正当仕途不得意之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军平定新疆回部,朝廷下令撰诗文、立碑勒石庆功。谢墉献上《平定回部铙歌》,乾隆皇帝见后大喜,随即命谢墉复官,入直南书房行走。于是凭借这一首《铙歌》,谢墉的仕途重新获得了腾飞的机会。

谢墉还多次随乾隆帝巡狩,途中恭和御制诗,深得皇帝欢心。乾隆帝曾赐谢墉《御制诗》:“江浙均为文物乡,非宏博此任难当。虽然尚藻岂其韪,必也穷经以是蘉。雅正清真兹已鲜,涂抹剿集亦应防。士风淳则民风顺,教化宁云虚设庠。”

《光绪嘉善县志》亦称他:“赓和天章,屡蒙睿奖。”

再如乾隆三十七年(1772),谢墉奉旨任皇十五子永琰(即后来的嘉庆皇帝)的老师,专教今体诗。永琰在《味余书室全集序》中回忆道:“读书至壬辰年而五经毕,从师谢东墅先生,学今体诗。”历史上凡是教皇子的师傅,都是全国顶级水平或具有真才实干的名家。乾隆帝能选派谢墉专教皇太子学今体诗,表明了皇帝对谢墉写诗才能的赏识。由此可证,谢墉写今体诗的功底确实非同一般。

 

格律凝重  直溯盛唐

清一代文宗阮元曾称谢墉的诗“格律凝重,直溯盛唐”,这样一位文坛重量级人物所作的评价,足以证明谢墉作诗的才能和风格。格律凝重是指他的诗格律工整严谨,气质沉稳庄重;直溯盛唐则是赞誉他的诗风可追溯盛唐诗人,这些话虽有过于溢美之处,但也决不是空穴来风。《光绪嘉善县志》《章练小志》亦称谢墉“诗文以汉唐为宗”。乾隆年间的文人作诗,好学唐人,谢墉诗也是受了时风的影响。

如《过兖州城用工部韵》:“天净鸿飞后,霜繁木落初。河波凝北济,山势豁南徐。觞咏寒蝉息,池台荒草馀。不逢杜陵叟,走马复踟蹰。”全诗用杜甫原韵,对仗工整,格调高雅,颇有唐诗的风范。

又如《阜城旅舍卽事》:“脱却生衣益布裈,行看细縠出秋云。巳凉天气刚为客,未老秋天恰似君。兰纸数行临薛稷,练裙几幅写羊欣。高才实可空流辈,馀艺都看出典坟。”用典、对仗同样严谨庄重,不是浪得虚名之辈。

再如《题折枝杨梅枇杷》:“最忆江南五月中,杨梅熟与枇杷同。洞庭山客携团月,檇李湖船趁顺风。紫白骊珠光滟滟,金银蜜罐核空空。忽教三十年前事,重向溪藤感雪鸿。”此诗清丽脱俗,可见他的诗也有轻灵的风格。

 

喜好唱和  雍容优雅

谢墉长期在翰林院、南书房、上书房等内廷任职,因同僚关系和环境的影响,他的唱和诗作较多,约占其诗的三分之一。唱和之诗须依原诗之韵来作诗,比一般写诗难度要大些,尤其是以次韵和诗,韵脚必须使用所和之诗的原韵原字,而且先后次序也须相同,这样的和诗也是对作诗能力的检验。当然,诗歌唱和也是以诗会友的方式,还能体现文人雍容优雅的风姿,故为历代诗人津津乐道。

谢墉的唱和诗主要有恭和御制诗(恭和乾隆皇帝的诗,有72首)及与众皇子的和诗,还有与瑶华道人、全魁、英廉等贵冑人物的和诗,再有是与彭启丰、卢文弨、赵翼、梁同书、王宸、钱载、钱大昕、王鸣盛、秦大士等名士的和诗。其中尤与翁方纲、刘墉的唱和最多(共有60多首,翁、刘两人官至大学士)。

如翁方纲(号覃溪)作诗《渡淮与东墅同舟作》:“只似骑秧马,喧闻滑滑声。簰撑添偃仄,笮响动空明。雨助渔篙急,云随市栅平。今宵桂之树,已向小山生。”

谢墉即以次韵和诗《渡淮和覃溪》:“真作同舟济,夹舟颇有声。秋风半篙急,夕照一城明。盛涨痕方退,洪流势巳平。乗桥待归路,镜面月华生。”

再如谢墉作诗《游摄山宿栖霞寺归途》:“梦想摄山游,星轺岁已周。白门催健步,青嶂在当头。宿宿禅房豫,行行祖道留。先鞭能迟我,五马尽风流。”探花卢文弨以次韵和诗:“虎踞龙盘域,谁能领略周。摄山曾寓目,胜景冠东头。满拟一筇共,偏遭细雨留。吟情忽不禁,海水引泷流。”

状元秦大士也以次韵和诗:“试院新诗至,临风咏屡周。王维传画本,崔灏在楼头。占象文星度,笼纱翠墨留。胜情凌绝顶,俯瞰大江流。”与同僚好友及名士之间大量的唱和之诗,成了谢墉诗作的一个特色。

 

食味杂咏  题材独特

《食味杂咏》,是谢墉吟咏食货之诗,作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有门生阮元作序,好友梁同书作跋。卷中辑诗共101首,其中咏南方风味的58首,咏北方风味的43首。

谢墉自序说:“乾隆辛亥夏养疴杜门,因思家乡土物数种不可得,率以成吟,于是连续作诗,积五十八首,而以现在所食皆北产也,复即事得四十三首,共成一百一首,各系数言于题下。”由于每首诗均有注解,有的甚至很详细,因此谢墉的《食味杂咏》,不仅是一部诗集,还是一部记载清代饮食文化的重要文献。

谢墉的《食味杂咏》,不同于“竹枝词”“棹歌”之类的诗咏,他是以七律的形式来撰写,内容全是粮食、蔬菜、水产、点心、水果等食货,题材鲜明独特。他对所咏食品的来历、现状都下足功夫进行考证,并将注解附于诗后,如《鲈鱼》:“岂为秋风乡思增,莼羹菰饭要同登。神仙便是逢元放,羁宦能无感季鹰。晓市波浮催膳鼎,秋江霜下贱渔罾。莫夸玉鲙金齑法,携酒苏公乐不胜。”诗句本身外,最为美食家所欣赏的是后面的解释(略),广征博引,内容十分详细。

又如《喜蛋》:“秀州城外鸭馄饨,洵有精庖九变存。尹鼎不传长泽法,萧家忽共膳禽论。卵生已毈还珍味,凫翠重舒妙簋飱。盍趁哺鸡新笋信,细评榴子于砂盆。”后面的小注(略),同样考据精当,被人喜爱。

阮元在《食味杂咏》序中曰:“此卷为偶咏食品之诗,通乎雅俗,然考证之多,非贯彻经史苍雅博极群书者不能也。”诚然,《食味杂咏》在美食文化方面的研究,对现代饮食也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还以谢墉的诗人本色,虽然无法与他的“天官”“名儒”等衔头相比,但是诗确实在谢墉的人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值得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枫泾文史研究会副会长)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