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9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深度
2019年09月18日

为官有政声 治学留华章

“江东孔子”顾野王

□冯秋萍/文 朱林/图

 

顾野王(519—581年),原名顾体伦,字希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中依年代先后,顾野王列第十七位,为吴地历史上有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因仰慕西汉冯野王,更名为顾野王,希望自己像冯野王一样在文学方面取得成绩。因居于海盐县亭林里(今属上海金山区),人称“顾亭林”,今年是顾野王诞辰1500周年,亭林镇建成顾公广场、顾野王雕像,以此弘扬传承千年的顾野王文化。

 

出生吴郡名门望族

梁朝天监十八年(519年)八月初十,顾野王诞生在吴郡名门望族顾氏,先祖顾雍是三国孙吴丞相;祖父顾子乔,是南梁东中郎武陵王府参军事;父亲顾烜在梁朝临贺王、吴郡太守萧正德王府担任记室参军兼本郡五官掾。

据《南史》卷六九《顾野王传》记载,顾野王从小天资聪明,过目不忘,加上祖父和父亲学识渊博、精心培养,7岁就可以通读《五经》,知道大意,9岁能写出文采可观的《日赋》,梁武帝亲信朱异见后非常惊奇,称为“神童”。

12岁那年,顾野王跟随父亲到建安(今福建建瓯),根据所见所闻写了《建安地记》二篇,长大后更是通读诗书、经史、天文、地理、占卜无所不通,尤其精于文字训诂,还擅长绘画,尤工人物草虫。当时顾野王和书法家王褒,都是扬州刺史宣城王的宾客,宣城王在东府建造书斋,于是命顾野王绘古贤图像于壁上,命王褒书写像赞,二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被当时人称为“二绝”。

梁大同四年(538年),21岁的顾野王被朝廷授为太学博士,太学为官方在京师设立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朝廷设博士,就是请饱学之士开课授徒,为国家培养人才。同时,顾野王还当上了临贺王萧正德王府的记室参军,掌管军务的文书起草及记录表彰工作。

顾野王生活的南北朝时代,文字使用十分混乱,古老的典籍有着不同的版本,“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面对这样的现实,顾野王作为太学博士,决心仿效东汉许慎修编一部规范的字书。许慎的《说文解字》以小篆汉字为收字对象,而顾野王的字书以正楷汉字为收字对象,共收录16917字,每字先注音,用反切法标注该字的国语发音,也就是普通话的读音,然后引经据典解释字义,如字义不明确,再加上自己的按语。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楷体字书《玉篇》由此诞生,时年顾野王才25岁。三十卷的《玉篇》奠定了楷体汉字的规范结构、字义和读音,在《玉篇》序言中,顾野王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文遗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里,则心言可逑”。就是说文字可以克服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

 

顾氏之根在亭林

江东士族中,吴郡顾氏自汉代步入历史舞台,宗族势力日渐壮大,历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从顾奉开始,到公元二世纪,主要有顾雍、顾微和顾悌三支,是上海最早的顾姓。当代历史学家吴仁安所著的《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写道,顾雍故里在吴郡海盐县亭林里(今金山亭林)。顾雍后代,民国外交家顾维钧喜爱泼墨,落款常署“亭林顾氏”。

侯景之乱后,顾野王回到先祖顾雍故里亭林,亭林当时只居住十二户大家族,叫“十二家埭”。此地东临大海,南有秦望山,北有亭林湖,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让顾野王眼前一亮的是,老宅东边有一座山丘,高有数丈,横亘数十亩,其状如书卷,丘上有一大片梧桐林,枝繁叶茂,正是隐居读书的好地方。于是顾野王在山丘边上建茅屋三间,把山丘边上书房取名为“读书台”。

顾野王置身林内,筑茅而居,并手栽一棵剔牙松于茅屋后,这棵松树长大后,松身鲜翠嫩黄,斑驳如大鱼鳞,结出的果实个头虽小,但甘香可食,后来这棵松树就成为此地著名的“亭林八景”之一。

由于顾野王文才盖世,人品高洁,引得众多学子前来造访,与野王谈诗论经,读书习文。顾野王隐居于此,编撰地志力作《舆地志》,这是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代表了南朝地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是继《汉书·地理志》后又一开地学体例先河的地学巨著。

书成之际,顾野王已四十开外,一日,顾野王在纸上画了几只凤凰,不想,梧桐树上飞来几只真凤凰,在茅屋上飞来飞去,引得百鸟前来凑打闹,忽然,顾野王案几上刚绘成的几只凤凰也飞了起来,飞出茅屋,与梧桐树上的凤凰合为一群,顾野王惊呆了,赶紧追出门外,只见凤凰带着百鸟,飞向远方。从此,“画凤成真”的故事流传四方,顾野王的名声更大了。

在亭林生活的四年,是顾野王一生中最悠闲的时光,但好时光匆匆而过,太平一年(556)秋季的一天,从朝廷传来诏令,调任顾野王担任金威将军陈菁幕府的记室参军。热爱顾野王的亭林人民,把顾野王尊称为“顾亭林”。他的后代顾炎武,清初思想家,也号亭林,亦称顾亭林,以期追慕先人之意。

宋《云间志》记载:唐末五代,亭林建顾公祠,诗人刘嘉谟为纪念先贤开启东南文明之功作诗,“博洽倾当世,江东孔子儒。荒墟访遗庙,老稚辄名呼”。

 

重树“一代宗师”风范

顾野王离开亭林后,就在金威将军陈菁幕府任职,掌管文书,出谋划策,深得陈菁信任。陈菁成为陈朝的第二任皇帝后,第二年既天嘉元年(560),传旨任命42岁的顾野王为撰史学士,开始编修《梁史》。不久,又加封顾野王为招远将军。

此时的顾野王,已经看惯了王朝更替的血雨腥风,对宦海的尔虞我诈颇感厌恶,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编修史书的工作中。顾野王准备从远古时代,写到目前的陈文帝,写出一部多达一百卷的历史巨著《通史要略》,从而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寻找王朝更替的规律。为此,他除了翻遍历代留存的史书,还特别注重实地考察,遍访名山大川,收集各类资料。

事实上,顾野王一生著作丰富,内容涉及文学、文字学、方志、史学等多方面。除了《玉篇》和《舆地志》,还有《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玄象表》一卷刊行于世,堪称那个时代的国家级学者。遗憾的是,太建十三年,时年63岁的顾野王长辞于世,留下《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尚未完成。

纵贯顾野王一生,上海顾野王文化研究院院长蒋志明觉得,他在中国文字学上并驾李斯,雁行许慎;在天文学上,学随张衡,行承祖冲之;在地理学上,学班固,究陆澄和任昉的地理之作;在书画上,也位列梁陈的书法家和画家;在诗赋方面,也能独领风骚;而在三尺杏坛上,培养了虞世南、欧阳询、陆士季等名家……

今年是顾野王诞辰1500周年,2019年8月30日上午9时18分,由著名雕塑家何鄂主创的顾野王铜像,在顾野王祖籍地——金山区亭林镇的顾公广场圆满落位。野王右手捧着一本打开的书本,左手则按压着一堆古老的史书,双眸注视远方,既像在思考《舆地志》编撰的文理脉络,又像在担忧国家社稷的前途命运,同时又对顾氏家族严谨的家教家规和对江南文化的传承发扬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整座铜像高3.6米,重3.5吨,历时6个多月精心创作,精工铸造而成。铜像基座为一整块虾红色花岗岩,长2.4米、宽1.46米、高1米,重达10吨,以呈现亭林这块古老的土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亭林镇还用地3775平方米,在顾野王读书堆遗址复修书院、拓建文苑,建广场、立雕像、竖诗碑,传承历史经典,重塑宗师高风,营造文化名镇。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