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2月1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人物
2019年12月13日

躬耕杏林终不悔

□记者 罗迎春

药剂师沈一在整理中药

妇产科主治医师蔡惠红在整理医案

退休后的沈雪君

沈雪君从医46年的职业证书

 

在金山枫泾,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都有一个共同的坚守,那就是从事医疗工作。守护人民的安康,成为他们共同的信念。

沈雪君在枫泾新元村从医46年,他1962年成了村里的保健员,之后经历了“赤脚医生”、乡村医生时代;儿媳蔡惠红是妇产科主治医师,1990年参加工作至今,目前在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孙女沈一2018年参加工作,目前是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药房的一名药剂师。他们有着不同的从医经历,却用同样的倾情付出,诠释着初心和传承的含义……

46年看诊20万人

沈雪君原先并不是医生,还曾当过老师,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农村各大队为方便病人注射和治疗小疮小病,选送一批青年到卫生院培训为保健员,回队后就建立简易卫生室,深受农村广大群众欢迎,沈雪君就是其中一人。

回忆起最初从医的那段时光,沈雪君印象中最深的就是缺医少药,与现在医院科室细分不同,当时村里的保健员中医、西医都要学,而看病则主要靠经验治疗,中医的四步骤“望、闻、问、切”,西医的“望、触、叩、听”,不像现在有验血、CT、X光等各种辅助医疗检查设备,沈雪君还记得当时当兵体检就是保健员通过手触摸来判断肝脏大小等来断定健康程度。

此外,由于当时西医并不发达,西药种类也极少,病人看病主要依靠中草药。当时每个生产队都有卫生室,会种植3亩地左右的中草药,比如金钱草、金银花等,一般品种都会自种自用。相关史料有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金山全县种植使用中草药,全县226个大队卫生室有草药地271.6亩,有老药工309名。

由于医疗资源缺乏而且交通不便,像沈雪君这样的保健员成为村民们看病的主要途径,业务相当繁忙。沈雪君还记得当时一天需要工作十到十二个小时,由于医术不错,沈雪君在附近也是很有名气,除了本村的村民,与新元村交界的青浦镇的村民和浙江省的村民都会来找他看病,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沈雪君每天都要接诊三四十个病人。

随着国家对医疗发展的不断重视,乡村医生的培训也越来越多,沈雪君先后曾到过松江县人民医院和上海市人民医院进行学习。1969年,保健员改称“赤脚医生”,1970年前后,全金山县(现“金山区”)对经市、县有关医院培训一年以上的“赤脚医生”颁发赤脚医生合格证。由于村里的医疗水平差,1978年的时候,上级部门还选派了一位市区的博士医生到新元村进行支援,一呆就是六年,期间,沈雪君一直跟随其学习。1985又经过相关培训颁发《乡村医生合格证》。1986年,则恢复农村卫生保健员名称,当时的村卫生室主要做好农村防病、计划生育、爱国卫生、妇幼保健等工作,处理一般农村多发病、常见病、包括小外伤、针灸推拿。

赤脚医生证、乡村医生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上海郊区乡村医生培训考试合格证书等一本本小册子是沈雪君的宝贝,到2018年退休,沈雪君自己粗算了下,从医46年间他问诊过二十万人次左右,守护一方百姓健康。而今退休在家的他依然不闲着,碰到周围村民脱臼等小毛小病,依然热心地免费问诊。

见证妇产科发展

蔡惠红对于公公沈雪君的记忆是,从她嫁过来二十多年来,公公没有在家吃过一顿完整的年夜饭,病人一上门,公公不管年夜饭吃了没都会立刻放下碗筷帮病人看病,而等结束时饭菜经常也凉了。

1991年,蔡惠红还在青浦蒸淀卫生院培训实习。某日深夜,她跟随自己的带教老师遇到了一名产后大出血的产妇,由于当时的卫生院并没有输血等相关抢救设备,必须送到上级医院进行救治,而离最近的有抢救资质的是当时的青浦县人民医院,距离青浦蒸淀卫生院则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如果让那里的救护车来接人来回路上就需要两个小时。情况非常紧急,而且产妇生命危在旦夕,这样的情况下,医院最终找到一辆大卡车,医护人员手持输液设备一路陪着产妇坐着卡车来到青浦县人民医院,最终这名产妇被抢救成功。

此后的很多年,蔡惠红想起这件事就觉得后怕,现在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医疗问题放在那个交通不发达、医术不先进的时代可能就会要了一个孩子和母亲的命。

而现在,医院会有完整的急救设备、有备血、有急救小组,有宫腔止血球囊、宫腔填塞等方法和技术可以产后大出血的问题。

妇产科的队伍也越来越强大,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医院的妇产科只有医生,没有护士,搬运病人、查房、看病,都是医生一个人。1996年蔡惠红刚来到金山区枫泾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时候,当时科室只有两名医生,四名助产士,而现在医院妇产科有十多名医生、十几名护士、十几名助产士。同时,随着医疗人才的不断引进和市区优质医疗资源的不断联动,医院妇产科的诊疗能力也大大提高,从简单的治疗妇科常见病、开展常规妇科手术,到现在宫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等高难度的恶性肿瘤手术也能开展。

如今,从医30年的蔡惠红作为一名妇产科的医护人员,没有很宏大的心愿,她不求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只求在这片土地上尽职尽责守护好手中的每一条生命。

三代行医“医”脉相承

1996年出生的沈一从小就是看着爷爷给别人看病、妈妈在妇产科忙碌的身影长大的。她关于童年的回忆中,吃晚饭时狗吠的记忆格外的鲜明,因为这意味着找爷爷看病的人来了,除此之外,有的时候半夜也会有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这往往是有需要出诊的急诊,爷爷这时就会背起略显破旧的药箱,拿起手电筒走出家门。对妈妈职业的记忆则是放学后或节假日在妈妈的办公室做作业,因为往往这个时候妈妈还在产房中忙碌。

虽然都是很辛苦的场景,但沈一却对医生这个职业有着好感,有一次沈一在乡下的石子路上摔伤了,膝盖上戳进去一块很尖的石头,哥哥带她找到爷爷后,爷爷帮她清理伤口包扎,慢慢的伤口就好了,而沈一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理解也更加清晰——帮助病人消除痛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而爷爷随时放下饭碗、背起药箱的身影和妈妈不一样的工作时间也让沈一从小就明白一件事情——医生需要把病人的需要摆在自己前面。

高考选志愿时,和其他同学犹豫很久不同,沈一的目标非常明确,所有选择都是中医相关专业,哪怕从事医生工作的妈妈和爷爷都知道会很辛苦,但是都很支持她,希望沈一能把家中从医传统传承下去,最终,沈一成为了一名中药房药剂师。

上班的第一天,妈妈就告诉沈一,你的工作关乎他人的生命,必须认真负责,“三查七对”是妈妈天天挂在嘴边的词。(三查七对是临床和护理上的一个名词,就是要提醒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认真核对。三查是指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七对指的是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用法。)

和爷爷和妈妈所处的时代都不同,沈一对中医的执着是因为中医这项中华传统的瑰宝现在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喜爱,既可以治病救人又可以调理身体。而让沈一开心的是现在中医发展也越来越方便,就拿设备来说,以前是病人找医生看好病开好处方拿着处方单去交费,然后拿着处方单和发票单去药房,药房配好药核对好后发给病人,整个过程患者需要等待很久;而现在医院联网,医生开完处方单以后,药房的电脑上就会有显示,当病人付完钱后,电脑就会自动打印配药单,这时药房人员根据配药单就可以给病人配药了,时间效率大大提高。

此外,配药也方便了很多,比如以前医院的中药房里药剂师需用称和杠杆称药的分量,配好后用纸包装好给病人,而现在各种小剂量包装的中药包更加方便药剂师取药和病人用药。此外,针对不方便和没有时间熬药的病人医院还提供代煎中药和中药颗粒剂的选择。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