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1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0年01月22日

我区创新举措推进垃圾分类向纵深发展

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收垃圾了,分好的垃圾可以拿出来了。”

早上7点,在枫泾古镇的和平街上,伴随着一阵清脆的摇铃声,环卫工人郁培东开始了一天的垃圾清运工作。他一边摇晃着铃铛,一边和同事推着垃圾清运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上门收垃圾。

清脆悦耳的摇铃声唤醒了悠然的古镇。听到声音,家住和平街上的居民朱女士习惯性地提着两个垃圾桶出了门,快速准确地将垃圾分别倒进了清运车上的干湿垃圾桶。“古镇以前设置的垃圾桶和我们家有点距离,倒垃圾不是很方便。现在有了上门收垃圾这个方式,不仅仅方便了我们,而且感觉环境也明显变好了,大街小巷、房前屋后都是干干净净的。”对于古镇风貌环境的变化,住在古镇几十年的朱女士有着切身的感受。

“妈妈!可以倒垃圾了,妈妈快点!”正在做开门营业准备的古镇商户洪女士则被自己年幼的儿子催促起来,她赶紧放下手边的活,快速将大袋的垃圾拎了出去。

“这种方式真的很方便,我们一听到声音就可以把垃圾拿出来倒掉。大家从一开始的不习惯,到现在对这个铃声很熟悉了,连我的儿子都知道。”洪女士告诉记者。

这个简单有效的摇铃上门回收法,正是我区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创新举措。去年七月以来,枫泾镇积极探索符合古镇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方式,经过多方探讨和实地考察,创新性地采取了摇铃沿街收集生活垃圾的方式,由环卫工人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定时定点将干、湿垃圾桶手推车通过摇铃的方式沿街推过,目前已覆盖约2700多户古镇居民与商家。

“现在我们和居民都很熟悉了,大家也更配合了,而且这样一圈走下来,感觉就像是在旅游一样,可以一边欣赏古镇的风景一边工作,别人都羡慕不来呢。”环卫工人郁培东笑着说道。每一天,他和他的同事们都会分为两组,分别沿着规定路线穿梭于古镇的大街小巷,通过摇铃和吆喝的方式提醒居民和商家出门投放垃圾,并监督他们正确进行垃圾分类。

枫泾镇绿化市容管理所清扫科科长徐芳告诉记者,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古镇的特殊环境和居住人群决定的。“古镇的居民生活区并没有围墙,也没有小区门卫,大家散布在古镇的各个区域,绝大部分都居住在深幽的小巷子里,居民也以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为主。采用这样的方式也是为了避免让老年人走太多的冤枉路。”徐芳解释道。

通过半年来的实践与磨合,这个创新举措得到了古镇居民和商户的广泛认可,清脆的摇铃声更是成为了古镇风韵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枫泾古镇还将景区特有的“三画一棋”文化元素与垃圾分类宣传相结合,制作了一批以国画、漫画、农民画和围棋为主的版面,融入垃圾分类知识和宣传标语的宣传版面设置于古镇景区内,不仅向居民商户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同时也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宣传垃圾分类新时尚。垃圾分类俨然成为古镇一道全新的风景线。

像这样的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靓丽风景线在金山区还不止一处。在漕泾镇蒋庄村,一块位于蒋庄小区旁闲置的荒地已经翻建改造成了一座垃圾分类主题公园。原先脏乱的荒地实现了大变样,花草、树木等微景观更是让人赏心悦目,随处可见的宣传牌和垃圾分类照片墙,让老百姓在休闲散步之余,进一步加深了对垃圾分类的认识。

周边居民干国芳告诉记者:“每一次经过这里,一方面觉得景色很美,另一方面我们也会看到这些宣传标语和分类常识,不知不觉中,大家就都学会怎么做好分类了。”

与此同时,针对外来人口较多、人口结构复杂的情况,蒋庄村还通过积极走访与实地调研,组建了一支29人的垃圾分类志愿队,通过每天早晚定时检查和指导垃圾分类,不断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典型示范作用。

此外,待泾村的三级“桶长制”、大茫村的“八分法”、星火村的“湿垃圾不出村”、夹漏村的“五督三查”等好的经验做法也不断涌现,扎实有序推进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向纵深发展。截至去年10月底,我区生活垃圾分类排名有所上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排名全市第1名,居住区达标率由上半年的4.3%提升到93%,11个街镇(工业区)均达到“优秀”标准。目前我区垃圾分类源头达标实效已基本全覆盖,覆盖26.6万户家庭、273个小区、124个行政村,以及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共改建、新建定时收集点及垃圾房825个,建成“两网融合”服务点434个,末端垃圾分类量实效完成指标任务。

区绿化市容局党组书记褚慧表示,“垃圾分类本身就是一个持久战、攻坚战,今年在确保目标不变、力度不减的基础上,狠抓落实、善作善成,进一步突出重点、打造亮点、补齐短板,推动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

记者 朱悦昕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