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7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七版:文史
2020年07月31日

小人物 大影响

□王栓柱

历史上芸芸众生,绝大多数都是小人物,在以记载帝王将相为主的史籍中,很难找到他们详细的事迹,偶尔出现的,也是充当“路人甲”,一闪而过。但是也有一些“路人甲”,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小到不起眼人物,大多没有留下姓名,在当时也不怎么被人关注,但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人们却惊奇地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改变了帝王将相的命运,他们某些不经意间的举动,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一个小人物引发的亡国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福由己发,祸由己生。

积爱成福,积怨则祸。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

上述让人耳熟能详的句子出自同一本书《淮南子》。这本书的主编是淮南王刘安。刘安不仅是个文学家,还是音乐家、发明家。他的琴弹得很好,还是豆腐的发明者,所以当您吃豆腐的时候,别忘了豆腐的发明人是刘安。上面这些事情,只要能做到一件,人一辈子就足矣。不仅如此,刘安还是淮南国的国君,刘邦的孙子,汉武帝的叔叔。汉武帝对这个叔叔尊敬有加,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刘安基本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西汉王朝大红大紫,很多大臣和诸侯王都争相讨好他,刘安在淮南国则是为所欲为,可以横着走遍淮南国。

人一旦到了为所欲为的地步,就容易得意忘形,一旦得意忘形,就会 “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想到,刘安的“不测风云”居然是一个小到根本不值得一提的小人物——雷被(音pi),“被子”的“被”,在他的名字里发音是“劈”。这个名字放到现代,真是令人一哆嗦——“雷劈”。名字雷人没有用,这个人就是一个小小的郎中(官职名称),在淮南王眼里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一个官员。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

刘安的太子刘迁,喜欢练剑,到处找人比试剑术,找了很多身边人,都比不过他——其实是人家放水,因为不能赢只能输。身边人的放水,让刘迁膨胀到了不认识自己的地步,于是他就要找当时剑术高超的雷被比试,雷被不肯,因为明白人都知道,这种比试根本没办法进行:输了,一世英名就毁了;赢了,在淮南国就混不下去了。但是太子刘迁很执着,一定要比,而且一定要人围观。没办法,雷被只好屈从。比试过程中,太子步步紧逼,雷被步步退让,但是刀剑无眼,雷被一不当心伤了太子。这下太子大为光火,雷被很害怕。这时恰好赶上西汉朝廷要抵御匈奴,在全国范围内征兵,雷被就想报名参军,借机逃离淮南国到边关抗击匈奴。但是刘迁不肯放雷被走,就在他父亲淮南王刘安面前说雷被的坏话,刘安偏听偏信,让郎中令免了雷被的郎中职务,而且不准他出淮南国,实际上是将其软禁起来了。这样一来,雷被一无官职,二无自由。但他是个血性男儿,被人欺负到了这个份上,他肯定要讨个说法的。到哪里讨说法呢,比淮南王官大的,只有一个人,汉武帝刘彻。于是雷被趁监视他的人一不留神,连夜逃往京城,到了京城马上向汉武帝上书申诉冤屈。汉武帝下令让有关部门审核,审核的结果是淮南国被削去两个郡,刘安觉得自己被羞辱了,气不打一处来,于是举兵造反,兵败,自杀,一气呵成。淮南国太子刘迁、王后被杀,其余参与谋反者全部被满门抄斩。淮南国被降为九江郡。

一场比剑牵出的一个小人物,就像导火索一样,引发的爆炸,炸飞了整个淮南国。这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太子在事发之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想到了,他们也不会欺人太甚。所以无论在多高的位子,都不要去欺负他人,无论官做多大,都要保持和老百姓的血肉联系。

 

 

一碗羊汤决定的胜负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宋文公4年(公元前607年)春天,楚国命令郑国讨伐宋国,宋国就任命华元为将,抵御郑国的进攻。华元将军为了鼓舞士气,让人杀羊熬汤,吩咐下去:所有将士,每人一碗羊汤,吃饱喝足,一鼓作气,击败敌人!于是大家伙儿每人一碗羊汤,吃饱喝足,精神抖擞地摆开阵势,准备和郑国军队决一雌雄。阵势摆好了,宋国将士们个个摩拳擦掌,士气很足,只待华元一声令下,杀向敌军。就在这时,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只见华元将军的战车一马当先,直奔敌阵!宋国的将士们都愣了——这演的是哪一出啊?郑国士兵也有点看不明白了:这还没开战呢,对方主帅怎么先往敌人这边人堆里扎的?

战车上的华元也蒙圈了:咋了这是?这驾驶员是不是出了问题?他一边喊停,一边尝试阻止车夫。但是他的司机,一边驾车,一边大喊:“分羊汤的时候,你做主;打仗的时候,我说了算!”

华元一拍大腿,明白了:唉呀!分羊汤的时候把司机给漏了!

还没等宋国军队采取紧急措施,华元的车子已经冲入敌阵。郑军立马将其围住,宋军主帅,眨眼成了俘虏。就这样,还没有开战,宋国就战败了。这场战斗因为一碗羊汤决定了胜负,华元将军在做敌人俘虏的时候,做梦也想不到是这个结果:这是一场做了充分准备的战斗,从各种角度分析,自己都应该是获胜方啊,结果敌方不费一兵一卒,就把自己给拿下了。要怪只能怪自己没有在分羊汤的时候考虑周到,忘记了还有个车夫。

那个车夫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却左右了一场战斗的胜负。

 

 

一棵桑树引发的战争

在《史记》中,有两段文字记载了同一件事,那就是因为采桑而引发的战争。《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初,楚边邑卑(音:bei)梁氏之处女与吴边邑之女争桑,二女家怒相灭,两国边邑长闻之,怒而相攻,灭吴之边邑。吴王怒,故遂伐楚,取两都而去。” 《史记楚世家》记载:“初,吴之边邑卑梁与楚边邑钟离小童争桑,两家交怒相攻,灭卑梁人。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钟离。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吴王闻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灭钟离、居巢。楚乃恐而城郢。”两段记载,事情基本一致,区别就是《吴太伯世家》的记载是两个女的因为争夺桑树而发生的矛盾,《楚世家》记载的是两个小孩子因为争夺桑树而发生的矛盾。不管是女人还是孩子,事情就是村民争夺一棵桑树,产生了矛盾,这两个村民打了一架,然后一个村的村长火大了,就带人把另一个村子灭了,被灭的村子所在的郡县大夫怒了,就发兵报仇,灭了获胜的村子。然后两个国君都生气了,发兵互殴……后来的结果是,吴国把楚国打得躲进郢都不敢出来,楚国很害怕,就高筑墙广积粮,闭门不出。从此以后,吴楚两国矛盾加深,相互之间攻伐不断,直到吴国为越国勾践所灭,楚国为秦国王翦所灭,然后才消停。

 

一个兵耽误汉武帝十年

 

西汉王朝在汉武帝刘邦建国之后,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修生养息、恢复生产,在外交方面,停止了大规模的战争,面对匈奴的挑衅,刘邦及其继任者,包括吕后在内的当权者,都对匈奴采取忍让、和亲的政策,以和亲换取和平,为西汉初期恢复国力、逐渐强盛争取了一定的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已经有了对抗匈奴的实力。汉武帝刘彻就决心彻底改变这种以和亲换和平的方式,决定不再忍受匈奴的挑衅和欺负了。于是血气方刚又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开始谋划,调整对匈奴的外交政策:变被动防御为主动进攻,变忍让和亲为武力斗争。对匈奴外交政策的调整,其标志性事件是一场没能打起来的战争,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马邑之谋”。

事情是这样的:汉武帝时期,有个爱国商人叫聂壹,因为经常往来汉匈边境,深得匈奴人的信任,汉武帝就派他去匈奴以取得匈奴单于的信任,便于将来诱敌深入。同时,汉武帝安排大臣们讨论,对匈奴的外交策略。大臣们形成了以韩安国为首的有主和派和以王恢为首的主战派,两派之间各持己见。最后,汉武帝拍板决定:打!于是这场战斗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133年(元光二年)农历六月,汉武帝派遣精兵30万,命护军将军韩安国、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争取一举全歼匈奴主力。

匈奴那边,聂壹不辱使命,深得大单于信任,后来聂壹说,他有手下数百人,能斩杀马邑县令,举城而降,牲畜财物可尽归匈奴,但匈奴一定要派大军前来接应,以防汉兵。匈奴单于贪图马邑城的财物,亲率主力10万大军进入武州塞(今山西省左云县) ,并派使者随聂壹先入马邑,等斩杀马邑县令后进兵。聂壹随后返至马邑与县令密谋,杀死一名囚犯,割下首级悬挂在城门之上,伪装为县令头颅,欺骗匈奴使者,使者信以为真,以为马邑得手。

单于得到使者的报告后,率领大军向马邑方向进军。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引起了单于的怀疑。于是匈奴攻下一个边防小亭,非常不巧的是,原来都已经清空的小亭,因为一个尉史(低级军官)返回小亭被匈奴发现并俘获。在威胁下,尉史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单于听后惊了一身汗,继而大喜,说道:“我得到尉史不上汉天子的当,真是上天所赐”。于是封尉史为“天王”,并下令立即快速撤军。

就这样,匈奴主力部队从汉朝布好的口袋阵门口溜走了。汉武帝前后谋划了近十年的“马邑之谋”也泡汤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