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9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金山卫第四版:大石头
2021年09月15日

我爱金山卫

黄忠贤

(接上期)到目前为止,凡是含有“金卫”两字的单位,大多已将“金卫”改为“金山卫”,但也有仍保留原名的,如金卫村、金卫中学等。这里既有约定俗成的因素,也有不方便之处,如将“金卫村”改为“金山卫村”就很别扭。上述是从“金卫”与“金山卫”相同之处进行说明的。另一方面,“金卫”与“金山卫”两者之间也有相异之处:“金山卫”的区域概念可大可小,大则超过现在的上海市,小则限于如今的金山卫镇地区;而“金卫”的区域概念就没有这样的伸缩性,它只限于金山卫镇范围内。除此之外的地方,如浦东、南汇、乍浦等地方,可以称之为金山卫,但决不能称之为金卫。

七、卫城与方城

现在本地区的人们讲到卫城,首先想到的是卫城村,与之相连的还有一个金卫村,这两个村都在金山卫古城内。实际上,卫城的本义是指金山卫指挥司所在之地的城,因为它是金山卫这一个军事卫所之城,故称卫城。

据《正德金山卫志》记载,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朝廷派官员在沿海置卫,召集嘉兴、湖州、苏州、松江等府、由首任金山卫指挥使兼筑城监工总指挥使方鸣谦指挥用泥土建筑,城周围长为十二里三百余步,高二丈(一丈等于十尺,三尺等于一公尺)八尺。

三十年后,因永乐十四年(1416年)至十六年(1418年)间卫城接连遭倭寇侵犯,总督都指挥使谷祥开始命令、时任金山卫指挥使候端指挥于永乐十六年用砖砌城墙,加高五尺,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老百姓称之为城牙齿)六尺,周围设置用以望敌军的高台,陆地城门四道,水门二道,吊桥四座,门外各筑一座月城,里面各建一个兵马司。

五十一年后,成化元年(1467年),总督董奏请朝廷,命令改用石头垒砌。董总督上调离任后便中途停止,后由指挥使西贤建造成功。

金山卫建有城四座,最大者为卫城,其他依次为松江城、南汇城、青村城,四城各有重兵把守。除此以外,还有大小营堡几十座,沿海而置。城外还有池,即护城河,周围长十三里三百步,深一丈,宽九丈,外围还有子河,现在早已淤塞湮没。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指挥同知侯端奉命疏浚,加深四尺,加宽二丈,达到十一丈宽。宣德六年(1431年),指挥佥事再次疏浚。正德十年(1515年),新任总督张奎实地察看后,命令指挥同知刘艮、翁仁广加深四尺,共一丈八尺深,宽度照旧。

有人问,也常听人叫卫城为方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卫城呈正方形,东南西北,每边各三里多一些。方城这一称呼就是依据卫城的形状呈方形而来的。民间还传说,说是方鸣谦奉命筑城,因他姓方,故将城筑成方形,为此招来杀身之祸。这个说法也基本符合史实,只是其形状与当时河流走向、实战需要有关,而与姓方无关。我们研究了众多史料发现,这个方城实际上就是朱元璋在汤和荐见下听取了方鸣谦的建议后,又经汤和、仇成命令方鸣谦筑城,方鸣谦就是建造方城的头号功臣无疑。但洪武年间官修的编年史中,由于方鸣谦已被蒙上“通倭叛逆”的罪名并已被朱元璋冤杀,因此只记了汤和、仇成。(汤、方参与了朱元璋建卫决策;汤、仇、方都参与了度地,仅方参与筑城)以后的地方志就以此为据,导致几百年来的以错就错,实在是有失公允。这也就是当时官修史书的局限性的一面。

(未完待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