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周末三版:文学
2021年10月22日

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

□孙伟

击鼓传信,烽台烟火,鸿雁传书,驿站传送,风筝通讯。凡此种种,是我们千百年来古老的通讯方式。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电报、电话、手机的发明,使得人们的通讯变得方便、快捷、高效。

如今,人们生活中最常用最普遍的通讯工具非手机莫属。手机已融合了通讯、短信、上网、购物、听歌、游戏、摄影、视频电影、电子书集一身。君不见,地铁、公交车上埋头手机刷屏不止;君不见,人在行走,眼手不离手机的不乏其人。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20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17.76亿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5.94亿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13.9部/百人,一人两部手机或者一机双号比比皆是。甚至,毫不夸张地说,连收旧货的,乞讨的都不落下。

可是,有多少人还记得固定电话、BP机、汉字机、“大哥大”、 小灵通、商务手机到智能手机的发展路径吗?通讯工具的与时俱进飞速发展,既展示了祖国改革开放繁荣昌盛的成果,也是成立百年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美好小康社会的一个见证。

儿时的记忆里,家中有电话的凤毛麟角。无论是居住过的老洋房还是老式里弄,在我知道的范围内,几乎没有人家装有电话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我上中学和工作的年代,居住在卢湾区的斜桥。弄堂口,有一个窄窄的电话间,靠窗口的木板台上有三台电话机,由一位四十多岁的宁波顾阿姨看管,周围成百上千户人家,就是靠这三门电话架起了与外界热线联系的桥梁。几号几室,张家姆妈电话!三楼王家伯伯电话!那“刮辣松脆”带宁波口音的沪语从喇叭中弥散,是我生活在那时期弄堂里的一道风景。您别小看顾阿姨,小小电话间可是信息集成中心。谁家的姑娘谈恋爱了,谁家的小子要结婚了,谁家有海外关系的,顾阿姨“煞辣清”。

1990年,我结婚是在市郊的石化城。那时,家庭电话已渐渐兴起,但因号少人多要登记排队,至少要等一两年。我还是通过电话局朋友开后门装的电话,并支付了5000元的初装费,在我居住的大楼里是第一个吃螃蟹者。最初那段时间,楼上楼下、隔壁邻居几乎都借打过电话。有时我们夫妇俩还通过电话传话,颇有几分电话间阿姨的腔调。

时移世易,如果说家用固定电话是那个时代的宠儿,那么渐渐兴起的移动通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新月异地迅速发展起来。“60后”的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初摩托罗拉BP机的时代。

那是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开始进入中国。那时,你的腰间别一台摩托罗拉数字寻呼机,那绝对拉风,博人眼球。与改革开放初期手提“四喇叭”收录机,身穿喇叭裤的招摇过市的小青年有得一拼。“有事儿呼我” 更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流行语。尤其到了1990年,传呼台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传呼机市场如日中升,一派繁荣。

1990年,我拥有了第一台BP机,还是时任企业中层干部时配的,是数字式的。看着比火柴盒稍大的黑匣子,着实兴奋、激动了好一阵。金秋时节的假日午后,金风送爽,秋色宜人,与夫人正在市区逛街。突然,腰间BP机“哔哔”急促地叫了起来,一看是来自单位的呼叫,便心急火燎地四处找公用电话,忙乎了半天终于在商业街弄堂口找着了,顾不得一头大汗拨通了电话,一通电话竟是单位的值班人员在测试干部BP机的佩戴使用情况,着实有点啼笑皆非狼狈不堪。

也许是数字BP机的使用不便,1993年,国内企业浪潮与摩托罗拉合作,开发出汉字BP机。1997年我终于拥有了一台松下的汉字BP机。因可以文字传输,再也不用满大街找电话就可以知道呼叫内容了,还带有即时股票行情和新闻、天气预报等信息。

也是那一年,父亲患了癌症,在市区的医院治疗。我只能金山、市区两头跑。碰巧遇到上海石化涤纶厂和涤纶二厂优化整合,组建了上海石化涤纶事业部。作为近8000人企业的宣传部门负责人,工作异常繁忙。我常常是,星期五从金山赶到市区,直奔到医院,替换已经陪伴了几天的母亲和弟弟,一直要到星期天晚上再赶回金山。一台汉字BP机成了沟通家人与父亲在医院状况的桥梁。

(未完待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