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3年11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专刊四版:专题
2023年11月28日

预防秋冬季常见传染病

编者按: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天气逐渐变冷,出现发热、咳嗽等“感冒”症状的患者越来越多,近期各大医院发热门诊接诊量日趋增多,其中大部分患者为呼吸道感染病例。

正值秋冬季传染病活跃时期,大家需注意秋冬季节传染病的预防及疫情常态化时期新冠肺炎的鉴别诊断,以便提升发现感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儿童支原体肺炎如何识别和防治

 

日前,一名6岁女童出现发热,随后出现干咳症状。家长以为只是得了普通感冒,但在服用退热药、止咳药5天后,孩子的体温仍反复升高,咳嗽加重,夜间甚至难以入睡,于是家长将孩子送至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儿科就诊,医生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重症肺炎,需立即住院治疗。据统计,今年6月至今,尤其是开学季到来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儿科支原体肺炎病例数明显上升,占住院患儿80%左右。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儿童支原体肺炎的识别与防治”。

什么是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儿童也可发病。支原体肺炎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约3至7年会发生一次地区流行。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有季节发病的特点,有少数家庭和班级聚集发病情况,但不属于传染病。

支原体肺炎有哪些临床表现?

支原体肺炎的起病初期可有咳嗽、流涕、发热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刺激性咳嗽为突出表现,类似“百日咳”。

年长儿童往往会出现反复高热,但不一定有明显咳嗽,拍胸片后发现已有“肺炎”改变;婴幼儿可能有喘息表现,肺部早期体征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双侧呼吸道音低和干、湿性啰音,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持续高烧、呼吸困难、胸腔积液,以及肺炎、肝炎、肾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后果。

支原体肺炎如何诊断、治疗?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原体检查来判断。

治疗:支原体肺炎治疗要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和病情严重程度来决定。

轻症患儿可以口服药物治疗,不需要住院;重症肺炎,尤其高热不退、精神差、纳差、咳嗽影响睡眠、呼吸困难、肺部渗出重、有肺实变、胸腔积液等患儿必须住院治疗,治疗主要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以及降温、止咳、雾化等对症治疗。视病情需要给予激素抗炎、支气管肺泡灌洗、静脉丙球等治疗,出现呼吸衰竭者给予呼吸支持治疗。

温馨提示:如果孩子出现高热不退、咳嗽增多,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儿科进行诊治,避免发展为重症肺炎。患病期间不能去学校上学,避免引起班级同学集体发病;患儿要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清淡饮食,房间内要多通风。

支原体肺炎该如何预防?

支原体肺炎属于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支原体感染,需从以下几点做起:

1.居家、幼儿园和学校等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清洁和空气流通。每天室内开窗通风2至3次,每次半个小时左右;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如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等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冲洗;

3.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4.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出门戴好口罩。如果家人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建议戴口罩,避免带病照顾和接触小孩。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 包玉丽、吴跃进)

 

 

如果林妹妹穿越现代

能否逃离“痨病”困扰

 

这厢林妹妹刚咽了气,再睁眼,周遭一片光亮,只觉左手臂一阵刺痛——如果林妹妹穿越现代,逃离“痨病”魔爪第一步:卡介苗。

卡介苗是新生儿出生的第一针,对于胎龄≥37周且出生体重≥2500克的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卡介苗,接种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卡介苗的独特反应,接种部位会在2周左右出现红斑和丘疹,随后破溃结痂,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在疫苗保护作用的加持下,林妹妹平平安安进入了大学校园。这日周末,早晨还在寝室床上迷糊做梦的林妹妹,忽闻耳畔一阵急促低咳。细问之下,原来是她的上铺这两周身体不适,具体表现为咳嗽、乏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体重也有些减轻,今天一阵急促咳嗽后,竟然痰中带血。一听这描述,林妹妹警铃大作,慌忙戴上口罩,扯上室友,就往医院去。

果然,医生在室友的痰涂片中找到了结核分枝杆菌,确诊肺结核。林妹妹立刻电话报告辅导员,随即该室友立刻搬离学校,回家休养治疗,学校配合对患病学生的宿舍及一应物品进行消毒,安排同宿舍及同班同学进行结核检查,并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结核宣教并排查病例。

谨遵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治疗原则,林妹妹的室友经过半年的治疗,医生综合评估下来肺结核已治愈,拿着定点医院医生开具的复学证明单终于重返校园。好在林妹妹平时睡眠充足、饮食均衡、生活规律、坚持锻炼,其本身机体抵抗力就强,又因其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开窗通风、勤洗手、勤换衣,所以18岁的林妹妹再次从“痨病”魔爪险险逃脱。

国家还为结核病治疗提供了许多减免政策,如果林妹妹穿越现代,定能逃离“痨病”魔爪,开启崭新人生。

     金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丁佳妮

 

别让歧视和污名化

加剧艾滋病的传播

 

你愿意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AIDS)病人(以下简称HIV/AIDS患者)一起工作和生活吗?作为医务工作者,你愿意接诊HIV/AIDS患者吗?你会把HIV/AIDS患者贴上“不道德”“私生活混乱”的标签吗?如果在现实中面临以上的某个问题,可能大部分人心中的答案都“不言而喻”。这正是我今天想要说的,别让歧视和污名化为艾滋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艾滋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报告现存活HIV/AIDS患者126万余例。目前,我国对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HIV/AIDS患者面临的污名化和歧视仍然是影响艾滋病预防、治疗及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HIV/AIDS患者面临的压力不仅是疾病本身,更多来源于社会的隔离行为、言语歧视、身体暴力、羞辱和拒绝等污名化行为和严重的内化耻辱,包括感觉自己毫无价值、羞耻、尴尬。这些巨大的压力可能导致患者不敢和亲朋好友袒露心声,不敢去医院接受治疗,小心翼翼伪装自己,不敢暴露感染者的身份,成为隐藏的“传染源”。

近年来,我国在消除对HIV/AIDS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上做出不懈的努力,以“反歧视”为核心出台了政策性的规范和引导。早在1999年,原卫生部《关于印发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意见》中就提出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的概念。国务院于2006年发布、2019年修订的《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条进一步规定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患艾人员及其家属,将“不歧视”写进了我国法律。

然而,只有法律的保护还远远不够。尽管经过正确治疗可以将HIV/AIDS患者体内的病毒控制到不会传播的程度,有关部门也不断向大众普及艾滋病有关知识,例如“拥抱和握手不会传播艾滋病”“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日常工作和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但“人们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消除和减轻大众对于艾滋病患者的“警惕”和“排斥”非一日之功。因此,艾滋病的防治不仅仅是国家有关部门和卫生工作人员的职责,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抗击艾滋”,将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减轻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道阻且长,吾辈仍需努力。

   金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