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4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金山潮
2024年04月02日

阮巷“牛市场”

(一)

□ 吴国权

 

很久以前,阮巷三角街西面有一块空旷的土场地,人们称那方地叫“牛市场”。

“牛市场”?有当今年轻人问,那块场地上没见有人系牛,也没见有人放牛,更没见有牛市交易,那为什么叫它“牛市场”呢?

且慢,这里有许多传说,容我慢慢说与诸位听。

听说过阮巷的由来除了“阮籍之说”外还有第二个版本,它与《水浒传》中阮家三兄弟有关。当然,《水浒传》为小说,阮家三兄弟则是文学形象,但历史上也确实有过与这文学形象同名的阮氏三兄弟。说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曾在阮巷南阳园桥西边做过贩卖牛的中介生意,生意非常兴隆。阮巷牛市因阮氏三兄弟变得远近皆知,阮巷也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一位阮巷老前辈说,阮巷是江南鱼米之乡。农民勤劳,土地肥沃,主产水稻。水稻田的耕作任务主要靠耕牛。阮巷又处奉贤、松江、金山三县之交,是水陆交通枢纽,于是,耕牛的买卖就有了市场。

阮巷真正的“牛市场”传说是在清朝末年。“牛市场”就设在阮巷三角街西面一块空旷的土场地上,是当地人阮爱牛、阮靠牛兄弟俩建办的。那一块土地原来是块荒地,阮氏兄弟俩请人相帮,一起平整了它,变成了一块3亩多的场地,边上又挖了一个潭,里面放满了水,用作“牛蘸潭”。阮氏兄弟俩就在这块场地上建起了两间草房,搭起了3间简易牛棚,棚檐上的一块木板上写着10个字:牛是农家宝,种田勿可少。他们又宴请了当地乡绅,于是,“牛市场”生意正式开张。

据懂行的人说,清末时一头水牯牛最高价为25两白银,一头蹚脚牛最高价为20两白银,一头黄山牛最高价为15两白银。议定牛价主要依据就是看牛的年龄,而年龄主要看其牙齿,而牙齿又要看其对牙、牙印、牙珠。

牛市上的牛,主要来源有三:一是当地农家牵来交换的,场主收点介绍费;二是附近农家牵来出售的,场主收点中介费;三是场主从外地廉价收购来的。

自牛市开张以来,大约每天有三四头牛的交易,农家最喜欢的是蹚脚牛。一段时间后,阮巷有个“牛市场”的消息越传越远,吸引了不少外乡甚至是外地顾客前来,牛市生意越来越好。

牛市生意最好的时间是春节以后。那时,一是农闲;二处农田备耕时节。大约每天有十几头牛交易成功。

有个年轻人曾在茶馆里听说过三位老爷子讲述有关阮巷“牛市场”当初的事儿。

白胡子老爷爷说:那一天是正月初八,阳光灿烂,春风微吹。市场上一早就聚有20来头牛,水牯牛摇头晃脑摆弄着它们漂亮的大弯角,蹚脚牛不时地踢荡着它们那健美的腿脚,黄山牛那双迷人的大眼睛里闪着光,还有三头可爱的牛犊子跑东追西……

中午时分,当地的王同根牵来了一头雄健的蹚脚牛。王同根告诉场主,他要去萧山女儿处居住了,今天忍痛前来售卖那头心爱的六岁蹚脚牛,要卖最高价。王同根话音未落,早有七八个顾客围过来,大家纷纷称赞这是一头好牛 。此时,只见一位身材高大的外地顾客一手牵过王同根手中的那根牛绳,再请过场主,当场以20两白银买下了那头蹚脚牛。

牛市生意愉快地进行着,那天收市很晚,总共交易成功了12头耕牛,场主、卖方、买方三方都很满意。

                (未完待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