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4年07月0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金山潮
2024年07月09日

生命中的金山

(二)

□ 赵华荣

 

记得刚到金山没几天,由于不适应这里的生活感冒发热了,只能待在宿舍里睡觉;那时宿舍里还未安装煤气,不能烧饭,生活区又没有几家点心店,中午没得吃,晚饭靠宿舍的同事在厂里带饭菜,那饭菜实在难咽下肚,有时饿得肚肠咕唧直叫。同宿舍的柏师傅看我几天不吃饭,就借来煤油炉给我烧米粥,至今我难忘那碗薄薄的、香喷喷、三口两口吞下的米粥。

尽管金山石化与市里交通不便,但在金山石化上班,也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福利待遇。当时企业规定,只要夫妻双方在石化厂工作,都可以享受到福利分房,而且还根据户口人数、可分为两人户三人户五人户,三人户中只要有独生子女的,即可享受四人户的优惠分房。所以在石化厂工作的员工都分过几次房,这令许多上海人羡慕不已。

我到金山石化厂工作几十年,就享受过三次福利分房。印象最深的是居住在十村那段时光。八十年代早期,金山人别无他处游玩,唯一百玩不厌的是走海堤看大海。十村小区坐落在石化城的最东端,我住在三楼,推开窗便是浩瀚无垠的大海;从小区走到海边也不过几百米。每到春夏秋之际,我晚饭后必去海边散步。

那时候,金山海滩从戚家墩到卫三路止,沿海都是围海造堤筑的大堤,大堤下面是用水泥灌注的防洪柱,呈丁字形状,层层叠叠,插在滩涂里。退潮时,防洪柱近处是密密麻麻半人高的芦苇荡,远处却是一大片黑色的滩涂地,一直延伸到海边。我常赤脚在滩涂上行走,踩在上面,软软的,很舒服。沿着滩涂可一直走到海边,看那浩瀚无垠的大海,那海水虽非湛蓝,很浑浊,但平潮时,海水安静、温柔地荡漾在脚下,一会儿哗哗地冲到脚踝间,一会儿又退了回去,令人惬意无比。

尤其是到夏天,走在高高的海堤上,尽情享受着海面上吹来的阵阵凉风,一到傍晚时分,滩涂上便是密密麻麻的散步人,有老人有情侣有三口之家。还有许多大人带着小孩在捉螃蟹,大人手拿长长的竹签,只要看到滩涂地上有小洞在冒泡,便用竹签在洞口插进去,一会螃蟹就从洞里逃了出来,成了孩子们的战利品。

记得有一次清晨,我去海边散步,刚走上海堤,只见朝霞在东方海平线上犹如一团火焰般在燃烧着,远处大小金山岛隐约地被笼罩在霞光中,像一幅极美的油画。在暗蓝色天空的背景下,橙红色和橙黄色为主色,勾勒出镶着金边的火烧云,还有中间的晨阳向外放射着耀眼的光芒,原来混色的大海也被染成了橙色,映衬到海面上、滩涂上,反射着晨日光晖下的美丽和光芒。这一幕这一刻,虽已过去几十年,但时刻留在我心中,至今念念不忘。

如今,这份原始自然的海滩之景早已不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金山海滩开始进行改造,再次围海造沙滩,建设了沙滩排球比赛场馆、对围海里的海水进行水处理,那海水不再混沌,变成了蓝色,金山海滩游泳场成了上海人海泳打卡之地。

在这几十年中,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亲眼目睹了金山新区翻天覆地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亭卫公路开通了,原先沪杭公路北面的小河填平了,建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式的商品房小区。卫零路、蒙山路、杭州湾大道先后向北延伸了几公里,与高速公路连接一起。原来的贸中广场现在变得冷冷清清,取而代之的是新颖的卫清路百联、万达广场。2012年市区到金山终于又开通了城际列车,单程半个小时的路程,也算了了石化人的心愿吧。

如今金山新城区已是金山区政府的所在地,已是屹立在杭州湾畔一座新兴的城镇。

金山变了,金山汇聚了全国各地经商人员,灯红酒绿,歌舞升平,但我骨子里仍浸透了原先金山纯洁的空气和土壤,时时怀念那宁静的街道和大海。现在想来,在上海市区弄堂里长大的我,似懂非懂的时光留给我一段从童年、少年、到青年的回忆,而金山的时光却给了我更多的爱、家庭和事业,在我的心中,金山是伴随我成长、成熟、衰老的地方,那潮起潮落杭州湾宽广的大海,记录了我一生中艰难脚步的烙印。

现在许多老同事都回到了市里,而我依然选择留在金山,因为这里有许多忘年之交,有空学画写字,每天去散步,去朋友处喝茶聊天,如神仙般的快乐和潇洒。

这就是我生命中的金山,这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二个故乡。金山永远是我们老一辈石化人一生中挥之不去的情缘。

(全文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