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稻“别苗头”
□ 王永冲
农谚说:“寒露住水稻,霜降一齐倒。”旧时,割下来的水稻,趁着天晴,晒上二三天就捆扎起来,挑到晒场上,或脱粒,或堆码好。
挑稻,一道费力气的农活。七八个男劳动力挑稻,大家一路快走,甚至小跑着。为什么?这活约定俗成——领头的,也叫“先落地头”者优先。只见他眼睛冒着光,一只脚刚踩到地里,伸手已经抓起一个稻,然后敏捷地接二连三,往右胳膊里一搿,再快速抓起三五个稻子,差不多到装担子的最佳位置了,丢下稻子,将扁担一扔,眼观四处,把整担的几十个稻子全部抓过来,聚集在身边,接着松开担绳,将其中的一根捋直了,把钩子往泥里一插,开始装担了,4个齐头,然后掉过头,总共三个层次,或四个层次,系担绳了,胳膊肘用力那么往下一压,不等“反弹”,双手使劲一拉绳子,扣上绳结,然后装另一头……落后者无可奈何、眼巴巴地往远处走。让过了一圈又一圈,待走到差不多属于自己的位置,哇塞!领先者早已任务“过半”了,甚至把扁担举手里了。
出现这样的情景,大抵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年轻后生“初生牛犊不怕虎”,口出狂言得罪了中年人,他们要拿出“看家本领”教训一下对方。二是生产队粮食产量,年终分配等连年没有起色,大队党支部就从隔壁生产队调来一位生产队长,社员们心中不服,他们私下商议,要给新队长“一点颜色看看”——如果你赢了,买你账;如果你输了,“乖人对乖人”,以后对社员客气点……
此时此刻,有志者不声不响、不卑不亢,或跻身中间,或抢占第一梯队。有人为了显示自己有能耐,还故意谈笑风生。可有年轻人却不行了,渐渐落伍了。更倒霉的“压末担”来了!即刚刚挑的那块地,远远望去剩下不多了,有人发号施令了:“阿啥,地角落里还剩下一担稻,你一个人去好了!”
殊不知,人的视线有个近看大而多、远看小而少的“误区”——装担头了,越看越不行,实在太多了,留一点吧,可人家说好了只是一担,太没有面子了。无奈之下全部装上去,嗨!扁担刚上肩头,就觉得腰直不起。咬紧牙关,使出吃奶的力气,右肩换左肩,左肩再换回右肩,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终于熬到了场角,扔下担子……不经意一转头,看见有人正掩脸发笑呢!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