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01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特刊八版:金山两会
2025年01月07日

左脚乡村 右脚都市

□ 张丹萍

 

湿地水杉

 

青银共居

 

“这里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乡村,它是一个新乡村,左脚在自然环境里,右脚又可以踏进城市的感觉……”这是前不久来到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开启旅居生活的数字游民杨凡的切身感受,也是漕泾打造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都市乡村带给人们的不同体验,让“归乡人”寄托乡情,让“旅乡人”体验生活,让“新乡人”创新创业。

近年来,漕泾镇深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彰显乡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生态美、产业绿、生活富”的融合发展在漕泾得到进一步实践,让郊野大地成为人人向往之地。

 

绿水青山 

成为乡村“转型”与“塑形”之笔

 

以绿色生态为基底,漕泾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争当“两山”理论的实践者和创新排头兵,稳步推进“两山”基地建设方案修编和生态成果转化,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夯实“南林北水中社区”的空间布局和生态格局,逐步彰显漕泾步步皆风景、处处见乡愁的生态优势。

近年来,漕泾镇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盘活宅前屋后“边角料”变身“小四园”,让田园风光成为秀美乡村的“聚宝盆”。去年,漕泾镇林业工作站获评“全国标准化林业工作站”,“漕泾镇水库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助力健康金山”入选第二轮健康上海行动优秀案例。

依托漕泾郊野公园独特的水乡风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2024世界设计之都大会金山分会场暨第十届东方设计论坛在水库村举行。

活动通过发布《乡村设计上海共识》,呼吁全球设计师通过创新设计赋能乡村建设,使创新活力在乡村充分释放、让创造成果在乡村竞相迸发。

活动立足漕泾文化底蕴、产业活力、美学资源的乡村振兴设计选题,面向全国艺术设计院校开放,邀请海内外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以毕业设计回答城乡发展之问。此外,通过实施全国联合毕业设计项目和“青年驻村”计划,采用“乡村出题+高校答题+成果落地”的闭环模式,带动学生把论文写在漕泾、把设计献给乡村,为漕泾镇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强劲动力,实现青年人才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在水一方”综合体

 

“人的融合” 

成为“城”与“乡”的连接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漕泾镇坚持“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不仅充分听取村民的想法意见,把“最美的风景留给村民”的初衷在建设郊野公园的过程中一以贯之,更是在年轻人入驻乡村后率先探索“青银共居”模式,让青年与银发族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互帮互助。

青年人才不再是乡村的“过客”,而是成为了乡村的一份子,他们带着满腔的热情和创新的思维,走进乡村,领略乡土风情,又能感受家的温暖,与村民们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实现两代人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去年8月底,上海漕泾数字游民国际村正式开村,“乡村形、都市芯、文化魂、国际范”成为漕泾新形象。靠着数字技术打破地域界限,“数字游民”跨越传统生活与工作的边界,在工作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自在,体验边旅游、边学习、边工作、边交友、边创业、边旅居的“六边形”共居共创理想生活。青年们的工作场景丰富且多样,村里的咖啡馆、图书馆都有数字游民的身影,甚至天气暖和的时候,水岸边、小船上,随处都是他们的“工位”。

青年来到数字游民国际村,不仅改善了生活方式,同时也与在地的文化产业有了深入的交集。“数字游民”给水库村带来的活力也显而易见,时常可以看见本地村民在稻田里、在咖啡厅学英语,许多村民还有了自己的英文名,61岁的顾阿姨成为了Lily Gu,还会热情地用英语和游客打招呼。“国际村”真正有了“国际范”。

文化底蕴是乡村的灵魂和标识,不仅让乡村各具特色和魅力,还能激发村民归属感。漕泾镇作为上海成陆最早的地区,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漕泾镇深入挖掘古冈身、古县治、古海塘、古海关、古制盐“五古”历史文化。2024年,沧海盐田盐文化博物馆非遗展厅正式开幕,展厅内展示了盐文化民俗的独特魅力。冈身遗址展示馆正式开馆,打造了“古上海、新漕泾”文化溯源文旅线路,推动了多元乡村文化“被看见”“被热爱”“被传承”。

 

产业振兴 

成为“颜值”与“价值”的转化通道

 

近年来,漕泾镇不断布局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以水为特色的产业布局。

太和水水草净化养殖基地,以“净水渔业—热带水果”为核心,发展立体高效的生态循环绿色产业。水塘里的水草是滋养果树的肥料,更是天然的温湿度调节器,能够营造“高氧、保温、保湿”的热带雨林小气候,大棚内种了热带果树,如香蕉、莲雾、芒果、芭乐等,让现代农业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作为“两山”实践基地核心区,水库村以水产养殖业和稻田种植业为主要农业,并进行有效延伸,积极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不断丰富乡村振兴漕泾样板的内涵。

“退休了没事干,来干点活,赚点钱也蛮好,一个月还有两千多元。”水库村村民李忠芳高兴地说道。漕泾通过打造中草药科普馆、科普园,以及“菜药同园”的“小四园”模式,鼓励村民参与中草药的种植、养护与制作,既学习了中草药知识,又为他们带来了经济收益。

随着全国各地数字游民的到来,村民陆秀云将其六个闲置房间拿出来,成为了“数字游民”们的家,每月可获得5000元的租金收入。除此之外,水库村还盘活了20户村民的闲置房间,每户一年可增收五六万元。同村的几十位村民也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从事保洁、房管、餐饮服务等工作。村集体的闲置仓库、厂房等资产,逐步被改造成食堂、咖啡馆、共创空间、活动营地等。

2024年5月,漕泾郊野公园“在水一方”正式开业。该综合体位于水库村中心位置,作为漕泾郊野公园的重要配套设施,该综合体建筑面积约4700平方米,内涵餐饮、住宿、亲子游乐等多个功能区域,可以为市民游客提供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游玩体验,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促进了文旅产品与服务的持续优化与升级,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文旅体验。

近年来,漕泾镇通过深化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的战略布局,不仅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特色发展,更有效地将生态“好水”转化为经济“活水”,探索走出了一条都市乡村发展的新路径。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