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三版:要闻·综合
2025年03月18日

廊下镇推动种源农业推陈出新

科技创新点亮农业强国“芯片”

本报讯 (记者 熊雪寒 王佩永 实习生 吴思怡 通讯员 沈赞贤)3月5日上午,在廊下镇一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大棚里一排排绿油油的“沪芊”和“缤纷三号”生菜长势茂盛,散发出蔬菜自身所带的清香。与普通生菜相比,这两个新品种不仅口感更加脆嫩,产量更高,而且晚包心的特点,可延长采收期,目前已经在合作社大面积种植。

负责人马天表示:“两个品种的亩均产量都比常规品种提高了500公斤左右,由于这个品种是特定的,所以市场占有率有屏障保护,售卖方式也很有优势。”

据介绍,作为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经过多年攻关培育出的新品种,“沪芊”和“缤纷三号”生菜在具有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的同时,还打破了国外种源的垄断。目前,生菜种子已逐渐摆脱欧美的束缚,有了自己的中国身份。其中新品种“沪芊”,在江苏南通等地实现大规模种植,同时推广至全国多地。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金山实验站副主任魏仕伟表示:“目前在全国20个省布局,在生菜色主产区,包括河北、云南等地都有规模化的推广与种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3万亩次,在上海每年可以推广5000亩的体量。”

除了生菜,金山在食用菌育种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廊下镇联中食用菌合作社的现代化的大棚里,菌床上一朵朵鲜嫩的“k6”蘑菇破土而出,与以往使用的国外进口菌种“a15”比较,自主选育的“k6”更加白净圆整,商品菇率达到了90%以上。

为了打破国外对双孢菇菌种的垄断,2014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黄建春研究团队与上海联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开展合作,经过反复试验、测验,最终筛选出“k6”菌种,这种双孢菇抗逆性强,品质卓越,甚至超越了进口品种。目前,该品种已经通过上海种子管理总站新品种的认定,在廊下镇已实现规模化种植,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后续将在全国进行推广。

除了生菜、双孢菇外,市农科院基因中心科研团队在廊下万亩粮田基地培育出节水抗旱稻“八月香”,推广后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相关研究获得上海市农业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廊下镇加快发展种源农业,以种源农业为突破口,全力解决农业发展“卡脖子”难题,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种源农业是金山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项工作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区现代农业园区管理中心规划管理科科长李叶说,“我们一方面聚焦特色的产业,如食用菌等;另一方面提高种源农业的科技支撑,如廊下地区聚集了很多基因中心,吸引了农科院、交大、海洋大学的教授团队入驻。”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