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永远属于“国家队”
□ 吴 旭
一转眼,离开部队已十年。十年前,我携笔从戎,从学校到晋西北高原,投身火热军营,服役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连,曾参与多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保障任务。现在,每当看到火箭腾空飞天的场景,心中不由想起在“国家队”的日子。
经过多轮筛选,我如愿穿上迷彩。从上海出发时已是初冬,随着列车北上,草木逐渐枯黄。绿皮车驶入黄土高原,俨然一副肃杀的景象。到了驻地,班长带我们去食堂,亲手端来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至今还记得那个味道。我问班长,这里就是太原吗?他告诉我:这里是军事重地,承担着重要发射任务,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这是你要学会的第一条纪律。
新兵连的三个月,如同三年一样漫长。每天迎着晨曦微光跑步,清晨限时整理内务,白天集中理论学习,寒风飞雪中练习队列,夜晚灯光下踏鼓点,夜深人静时站岗执勤。每晚一躺下就秒睡,但不定时会响起紧急集合的哨音,随时进入战备状态。经历了摸爬滚打,感悟到团结的力量,我们的步伐从散乱到铿锵,内心从脆弱到坚强,这是刻骨铭心的蜕变。
冬去春来,新兵下连,我分到最一线的连队,守护火箭发射塔架。除了军事训练,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上阵地学习专业知识,熟悉操作流程。有任务进场,我们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能亲密接触火箭,亲身参与航天事业,紧张的是不能出丝毫差错。每到最冷的月份,发射场室外最低气温低于零下30度,而卫星封闭区的温度要保持在20度左右,除了保温塑料泡沫,还需要其它保温设施,直到送她一飞冲天。当发射任务进入倒计时,我们总是最后一批乘车撤离。汽车开到安全地带后,一听到火箭点火起飞就赶紧往回开,赶在第一个到达现场,对发射塔架进行检修。
每次任务结束,集体观看央视新闻联播时,大家会格外关注,虽然镜头没有聚焦我们,但只要看到穿着“中国航天”制服的工作人员,那就是我们。当听到“任务圆满成功”时仍会十分激动。
驻地群山上,有古烽火台,一直很想上去看看。任务间歇期间,有一次与战友结伴登台,记得当时写了一首《浪淘沙·登古烽火台》:碧草云天,万壑沟千。久慕烽台雄姿,恨未登临一览。遥想令公当年,三军旗鼓,边塞争锋,几度战地狼烟。新城旧垒,草木翩跹。赤胆忠魂犹在,埋名隐姓无言。他日银屏忽见,乘风御箭,踏浪穿云,骄傲中国航天。
有一次,我轮到中秋节站夜岗,当时突然很想家,提笔写下《忆秦娥·中秋夜》:中秋夜,佳节团圆两相别。两相别,月出东山,乍圆还缺。乐享孤寂志弥坚,高原守土苦当甜。苦当甜,往事休提,赤忱心间。
退伍卸衔仪式上,我泣不成声,班长说:之前你是一个士兵,以后你是一个老兵。十年后,偶然遇到当年战友,我邀请他一起打羽毛球,闲聊中,旁边一位教练说他以前是国家队的,后来退役了,我说我们也曾是“国家队”,天上有好几颗卫星是我们参与发射的,大家哈哈大笑。我为自己当初的人生选择而庆幸,更为中国航天人的称号而骄傲。阵地已换,初心不改。我们永远属于“国家队”。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