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声浸润的岁月
□ 无 言
微风吹拂,穿越一条千米老街,轻柔而又无声。一双燕子相伴,盈盈掠过,告诉老街春的到来。牵着妈妈的手,背着小书包,走在这长长的老街。脚下青石板泛着光,妈妈说,不知是哪年有了这条路,只知道这是一条祖辈曾经走过的路。
老街上有两座古桥,站在桥上,听到的不是小河的哗哗声,不是垂柳的飘动声,是年轮滚过的吱呀声。桥栏上的花饰,犹如岁月的皱纹,不是年老,是坚韧。
站在桥上,能听到不远处传来的声音:孩子们琅琅书声!护塘的书声从何时开始?无从考证,只是现在还在延续,未来还将继续。
听说很久以前,护塘就有了琅琅书声,这书声中诞生了一代代文人雅士。在这里,哪怕是农家父母,也会支持孩子上学堂。因此,护塘的书声不曾间断,尊师尚文是传统。
20世纪50年代,漕泾最早的中小学就在护塘老街,在这就学的,是整个漕泾地区的孩子。
书声在老街回响,响彻整个漕泾。在新时代的书声中,护塘不仅走出了一众青年才俊,更走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影响了一代代护塘人。
老街笔直,似乎能一眼见底,又好像难以望到头。老街的一头是书声,一头是水声,龙泉港的水声。
人文护塘村,十里龙泉港。正是龙泉港的滋润,护塘有宋至今延绵不绝,其名千年不改。
龙泉港宛如一条玉带,镶嵌在护塘绿色田野中,玉带轻轻飘动,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恰似温柔的眼波,凝视着护塘——她倾心哺育的孩子。
若要心安可看水清,顺水而流则意不乱,水声伴随着书声,心定而不惑。护塘的书声在龙泉港的流水中浸润。
古时候,水路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有河就会有渡口,有码头,有集镇。所以沿龙泉港形成了山阳、阮巷等集镇,其中一个就是护塘,千米的护塘老街,连接着龙泉港和护塘中学。
清晨的阳光洒落,老街开始喧哗,烟火气在老街弥漫。茶馆里宾客满座,老人们高谈阔论;布店是妈妈们的最爱,过年的新衣就来自这里;小饭店招待着往来过客,一碗黄酒、一碟羊肉,酒足饭饱继续登船赶路;早摊点挤满了孩子,大饼、油条、粢饭糕,都是心心念念的味道;邮局进进出出的人,正在邮寄一封家书,一份思念,一声平安。理发店、杂货店、米店,在老街紧密相邻,千米老街,千米烟火气。
老街的喧哗串联着龙泉港的水声和孩子们的书声。踏着老街的石板路,聆听人间百响。慢慢前行,走在这幅岁月长卷,一砖一瓦都刻着记忆。
老街长河,花草芳菲,诗画水乡。护塘人文在赓续,龙泉港依旧长流,儿时的老街在梦中!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