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当年人民公社
□ 汤妙兴
农村人民公社(简称公社)诞生于1958年,历经26年岁月,在1984年被乡或镇所取代。对于20世纪50、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与生活贯穿了他们的整个青少年时代。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我,土生土长在农村,从参加工作直至退休,始终扎根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曾做过人民公社时期的生产队会计,后来又在乡镇广播电视站从事30多年的新闻宣传工作,因此对人民公社那段历史多少有些了解。
如今,人民公社虽已远去,但那段岁月里的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当年,我们公社机关的办公场所位于漕泾小集镇西街,据说那是一座曾属于杨姓大财主的宅院,有着宽敞的院子和几排整齐的小瓦房,我们广播站就坐落在这个大院子的最北面。那个年代,人民公社的“当家人”和现在一样是党委书记,第二把手则是公社管理委员会主任。
那时,每年冬季不仅要征兵,还会开展水利建设开河工程。说到“开河”,公社下设的排灌站工作人员需提前进行河道测量、土方测算等准备工作。当时乡下还是千百年来自然形成的原始地貌,要将其改造成水流通畅、免受水患的良田,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这项工程持续了数十年,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转变为乡政府时才基本完成。
公社管委会下属的武装部事务也颇为繁杂,每年冬季的征兵工作,还有民兵训练、民兵整组等任务。在那个时候,生产队里的青壮年大多是民兵,称得上全民皆兵。每个生产大队都设有民兵连,还有武装基干民兵排,由武装部组织常年训练,并配备了枪支。这些枪支大多是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79式”步枪,虽没有子弹,但当年作为大队武装基干民兵的我,能扛上这样的“步枪”,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工作量大且繁杂的当属负责治安的派出所。当时派出所民警人数并不多,却要负责我们公社(乡)19个大队、3万多人口的治安管理以及户籍工作,民警们整日忙得不可开交。
说起那时的公社干部,与现今的领导干部一样,工作都是十分忙碌。那时候,每逢冬季水利工程任务下达,大部分干部都会投身到开河工地。在“抓革命、促生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年代,农业生产实行“三熟制”(早稻、后季稻和大小麦)。每到春季春耕时节,除办公室留值班人员外,所有公社干部都会深入田间地头,有时还会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即便是农闲时节,也有诸多事务需要引导开展,比如农田小水利建设、民兵训练、政治学习、扫盲夜校,以及下一年的农业生产规划等。那些年,干部们整年都扎根乡下,条件好点的有一辆自行车,没自行车的就靠步行下乡,大家笑称这是“11路”车。记得当时我们公社管委会主任叫金坤照,就靠着双脚几乎走遍了全公社19个大队,对“人少田多”的金星大队更是格外关注。他对全公社哪个大队哪个生产队有高亢地、哪个生产队有低洼地都了如指掌,还清楚每个大队的土质状况,适合种植何种作物,甚至能判断每块地在什么雨情下会被淹没。正因如此,他在我们公社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活地图”。由于工作扎实、成绩显著,金坤照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
这段关于人民公社的记忆,承载着一代人的奋斗与付出,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全文完)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