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带动乡村,乡村赋能青年
沪上“青年入乡计划”拉开序幕
“大家猜猜,这里有多少条河道、多少个小岛?现在,上海1000多家酸菜鱼馆,近70%的品牌店,选用的鲜活黑鱼都来自水库村……”近日,在漕泾镇,来自东华大学的20名学生跟着大学老师和当地干部,在徒步和坐船中上了一堂沉浸式大思政课《“点绿成金”:漕泾乡村振兴的生态智慧与现代化交响》。
在上海漕泾水窠里·大学村开村仪式上,现场揭牌成立水窠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发布5条大思政课研学线路和8堂实践教学课程,并推出十条乡村振兴支持引导政策、启动“青年实干家计划”,吸引大学生和广大青年源源不断到水库村来学习实践、创新创业。这是上海首个镇域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也标志着沪上“青年入乡计划”正式拉开序幕。
“与传统思政课堂的闭门上课、单向传授不同,今天这堂课让我们沉浸在诗画般的乡村中,实地感受水库村在乡村振兴中的鲜活实践,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参与研学的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宋雪晴,说起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时意犹未尽。据了解,漕泾作为金山区生态基底最厚实、文化根脉最绵长的区域之一,勇当沪郊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是全市首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去年还成功打造中国首个全域全场景数字游民国际村,为思政课堂提供了资源丰富的拓展实践平台。
开门上大课,学在天地间。记者注意到,以金山区生态文明蜕变和乡村振兴蝶变为生动教材,水窠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出的首批研学线路包括“因地制宜走好乡村振兴示范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古上海、新漕泾’优秀传统文化”等,8堂实践教学课程则包括《漕泾“五古”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传承与创新》《聚力“两山”实践推动美丽乡村绿色转型发展》《一株水草撬动乡村振兴:从污水净化到南果北移》《“三个百里”引领乡村振兴的“泾”点子》等。同时,现场还成立水窠里·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让高校师资下沉到乡村,把思政教育“小课堂”搬出教室,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开启青年成长的“第二课堂”。
同时,漕泾镇将深耕人才服务,持续优化服务举措,让漕泾这片实践沃土成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这也是漕泾镇推动青年与乡村融合发展的行动宣言。
眼下,随着青年学子、数字游民的到来,水库村村民已经收获了多元增收机会。比如,在住宿方面,水库村创新打造“青春驿站”,盘活了26套农民闲置宅基房进行改建,为高校学生、教师、专家学者提供集住宿、学习、创作、交流为一体的共享空间。同时,整合在地企业、旅游公司等资源,构建酒店、民宿、数字游民之家、村民共居、青银共居等多形态多层次的住宿空间,以及工位式、教学式、互动式相结合的活动空间,实现大学生及青年在水窠里·大学村的空间资源共享。
可以说,随着“青年入乡、人才兴镇、产教融合”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智慧与乡村的沃土结合,青年发展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新”青年与“泾”土地双向奔赴的画卷将在水库村越绘越精彩。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