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雨绸缪 科学防控 筑牢防汛防台安全线
编 者 按
面对今年第8号台风“竹节草”带来的严峻考验,朱泾镇闻“汛”而动、先“风”而行,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防汛防台各环节。镇领导班子带队前往村居、集中转移安置点查看防汛防台和安置转移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镇防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应急支援小组、应急抢险队伍、村居等按照响应等级立即到岗部署落实各项防汛防台准备及抢险救灾工作……
从重点区域攻坚到民生细节守护,从应急处置响应到特殊群体关爱,全镇拧成一股绳,用周密部署、快速行动和暖心服务筑牢安全屏障,全力保障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秩序稳定。
台风将至时,你们是未雨绸缪的“防护盾”;台风肆虐时,你们是劈风斩浪的“逆行者”,感谢风雨中奋战在一线的所有人!
未雨绸缪 严阵以待
“隐患猎手”上岗
“快!商铺屋顶的排水沟被落叶堵住了!”7月29日上午,红菱居民区灾害信息员在巡查时发现,沿街商铺屋顶堆积了大量杂物,极易造成排水管堵塞。他立即通过微信群上报险情,不到半小时,物业保洁队就带着专业工具赶到现场清理。与此同时,在钟楼居民区,另一支应急小分队正挨个疏通小区的下水道,确保排水畅通。
这样的应急响应在朱泾镇已成为常态。目前,朱泾镇已建立起“1+32+400”三级联动的灾害信息员队伍网络,即:1个镇级指挥中心统筹协调,32个村居设立应急工作站,400名由村居工作人员、楼组长、居民骨干和“三支队伍”成员组成的基层信息员遍布各个社区。他们就像城市的“安全卫士”,每天穿梭在背街小巷,排查社区里的每一处隐患。“我们要求信息员做到‘三熟’:熟悉责任区域、熟悉风险点位、熟悉处置流程。”朱泾镇城安办主任俞臻悦介绍。在台风“竹节草”来临前,这支队伍已累计开展巡查596人次,为社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汛屏障。
“拆违小分队”出动
“这路清爽多了!台风天再也不用担心积水了。”胜利新村居民王阿姨看着整治后宽敞整洁的街道连连点赞。就在一周前,这条热闹的小商业街还饱受私设斜坡困扰,11处水泥斜坡像“马路肠梗阻”一样堵塞排水。
连日来,由朱泾镇城建服务中心、综合行政执法队、东林居委会和物业组成的联合整治队,用专业工具将这些违规斜坡一一拆除。“去年台风时,整条路都积了水,搞得我们出入都困难。”服装店李老板指着店门口修整后的路面说,“现在拆了斜坡,我们做生意也安心。”整治过程中,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解释。起初有些商户不理解:“拆了我们卸货怎么办?”也有店主在劝说中,回忆起去年被淹的货物,转变了态度:“拆!长远看利大于弊。”接二连三的带动下,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如今的新安街焕然一新,不仅路面整洁宽敞,排水沟也恢复了畅通。看着来往的行人和车辆,周边居民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民心工程,台风来了也不怕了!”
“银龄”守护在线
清晨7点,朱泾镇“老伙伴”志愿者刘巧萍的手机闹铃比往常提前了一小时响起。她翻开记满注意事项的笔记本,开始给结对的5位独居老人挨个打电话。“王伯伯,您的降压药还够吗?”“李阿姨,阳台上的花盆收进去了吗?”电话那头,老人们回应的声音透着暖意。
随着台风“竹节草”逼近,一支由社区工作者、物业人员、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联合服务队迅速集结。在广福居民区,居委会主任正带着工作人员逐户检查老旧房屋;金来居民区的居委干部与物业人员走街串巷,挨楼栋、沿商铺排查松动雨棚和门窗;上海金山天然气有限公司派出“蓝衣卫士”小分队,带着专业设备为独居老人进行燃气安全检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们则忙着为有需要的老人上门送药。
“我们多打一个电话,老人就少一分风险。”不到10点刘阿姨已经将买好的药物送货上门。从检查水电安全到代买急需药品,从送餐上门到心理疏导,多方力量正在用细致周到的服务,为独居老人筑起一道全方位的安全防线。“安全无小事,我们要把工作做在前面。目前,全镇已全面做好人员值守,‘三级应急响应圈’随时待命,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快速响应。”俞臻悦介绍。各社区微信群里,“阳台物品加固指南”“台风天安全出行提示”等实用信息持续推送,而灾害信息员们仍在街头巷尾穿梭巡查。这场迎战“竹节草”的全民行动,正通过“隐患早发现—问题快处置—全民共参与”的闭环机制,为小镇筑起立体防护网。
农技人撑起“防护伞”
朱泾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闻“汛”而动,与台风拼“速度”,通过线上通知和下沉指导,全面掌握辖区内农作物成熟情况,协助各农业合作社、农户们做好各项防台防汛措施,最大程度减低台风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
“大伙们,抓紧了,绿叶菜不能泡水的,我们要赶在风雨来临前把这些大棚的菜心收掉。”7月29日一早,位于牡丹村的上海蔓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菜农们全员行动,集中劳力,抓紧抢收可上市的菜心、鸡毛菜、杭白菜等,并小心翼翼地搬运到运输车上。同时还对各个大棚进行加固,针对被杂草、淤泥堵塞的沟渠,则进行全面清理,排除内涝隐患。眼下还是葡萄上市的季节,得知台风即将到来,上海唯腾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费卫军一大早就召集果农们将77亩大棚葡萄的压膜线进行全面检查、加固。“8月初,葡萄就要成熟上市了,没想到这时候台风来了。我就马上召集了工人们把所有大棚加固一遍,如果薄膜不固定,台风一掀大棚就会损坏,后面几天我也会安排人员值守,尽力降低台风带来的影响,保障葡萄顺利上市。”费卫军表示。
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7月29日20时05分,金山气象台将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升级为黄色,区防汛指挥部同步启动全区防汛防台三级应急响应。朱泾镇闻“汛”而动,迅速落实“应转尽转”要求,连夜组织危险区域人员转移安置,累计转移群众338人。
在辖区面积达6.38平方公里、村民居住分散的新泾村,转移任务尤为艰巨。村干部和“三支队伍”成员冒雨深入各组各埭,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敲门劝说。“阿叔,这次台风不小,您这老房子在低洼地,真顶不住水淹啊!”在村干部的耐心劝导下,独居的陆大爷最终同意撤离。对于仍在田间作业的种植户,村干部反复强调大棚危险,必须立刻离开。截至30日凌晨,新泾村成功转移低洼地带村民并劝离田间作业人员近20人。村委会安置点早已准备就绪,热茶驱散了雨夜的寒意,拖干净的木地板,准备好的枕头、薄被,让转移群众深感温暖。
肇明科技在建工地的转移则展现了“朱泾速度”。接到撤离指令后,工地负责人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167名工人有序撤离。得益于镇防汛指挥部对安置点选址的科学规划,愚达公司距离工地仅800米,工人们步行不到15分钟就全部安全抵达。“虽然紧急,但这里有风扇、矿泉水,条件不比工棚差!”工人刘师傅笑着说。“从工地到安置点这么近,既保证了安全,又不会影响后续复工,考虑得很周到。”工地负责人海工表示。金山体育馆安置点同样高效运转。明月松间酒店项目的建设人员被转移至此,现场,两名驻点志愿者负责人员登记、分发物资、维护秩序。“我们分班值守,确保安置人员随时有人照顾。”志愿者小时介绍。安置点不仅备足了饮用水、食品和防暑降温用品,还设有临时医疗点,提供全方位保障。
与此同时,朱泾镇防汛工作群内消息不断。“低洼路段沙袋加固到位!”“抽水车已停放在易积水区域,随时可开展作业!”镇领导班子、村居干部和应急队伍24小时在线,形成快速响应机制。水务站加强值守,反复巡查圩区闸站、河道堤防等重点部位;城运中心实时监控积水点,调度抽水泵随时待命;镇农服中心组织专业人员指导农户加固大棚、疏通沟渠。目前,朱泾镇已全面启动“五组工作法”(专业电工组、人员转移组、应急抢险组、排水清淤组、宣传安抚组)和“三级应急响应圈”机制,确保防汛工作高效协同、有序推进。
“我们辖区共有80个楼道,其中八成是房龄超40年的老房子,楼道出入口地势普遍较低,为此我们提前购置了防汛塑料托盘,避免居民淌水出行。”据临源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茜介绍,为了应对积水险情,临源居民区在地势较低的楼道口均铺设了防汛塑料托盘,打通了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而在长浜村仙居15组,几户村民家中也因地势低,发生了雨水倒灌,一楼的几个房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积水。了解情况后,长浜村第一时间组织由条线干部、综治协管员等组成的抢险小分队,赶赴村民家中,为村民紧急排水。在五龙村5组,一台改装过的微型消防车正在卖力工作。车上配备的抽水泵,很快就为农户家门口堵塞的沟渠完成排水疏通,避免了农田和自留地被淹。五龙村工作人员介绍,村里共储备了3套抽水泵,以及一台可抽水的消防车,同时还备有沙袋、沙铲、锯子若干,各类防汛防台应急物资足额储备到位。
“移动哨兵”守护社区平安
台风“竹节草”来袭,朱泾镇的大街小巷却流动着一支特殊的防汛力量——头戴蓝盔、身着制服的“网格骑士”们穿梭于风雨中,他们既是外卖配送员,又是隐患巡查员,更是应急抢险员。这支由饿了么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组成的社区治理新生力量,在防汛防台实战中交出了一份守望相助的暖心答卷。
从“送外卖”到“送安全”:车轮上的巡查网
“二村路面有积水!”“万安街护栏损坏需紧急处理!”7月29日以来,“网格骑士”微信群里消息不断。外卖员张丹华在送餐途中发现临源二村一排水口不畅后,立即用随车携带的工具疏通排水口;途经万安街时,他又敏锐发现被撞毁的非机动车隔栏,通过“随手拍”直报社区网格,问题从发现到解决仅用半小时。
这支队伍的巡查优势在台风天被放大:骑手丁健与妻子刘云云也主动将配送路线与隐患巡查结合,发现上报了树木倒伏、道路积水等多处险情。“我们熟悉每条背街小巷,车轮转到哪里,眼睛就盯到哪里!”丁健说道。
深夜里的“逆行者”:防汛线上的温情接力
“阿姨,楼道进水了,等我们在楼道口垫个板,你再出门!”在积水严重的临源二村,“网格骑士”们正和居委干部一起猫着腰搬运防汛托盘。作为临源居民区“敲门组”成员,他们也参与到积水点位的排查中,确保居民安全。丁健完成配送任务后,主动加入晚间应急队,参与防汛工作。“平时送的是热饭热菜,今天送的是安心。”浑身湿透的他抹了把脸笑道。
这支队伍的凝聚力源自半年前的“社区合伙人”机制。2个月前,在朱泾镇第一综合网格的促成下,饿了么朱泾站与临源居民区党总支签约共建,将骑手纳入网格体系,通过“服务清单”明确“助老敲门”“应急响应”等职责。近日,接到防汛防台号召后,“网格骑士”们便立即行动起来,充分发挥熟悉社区、机动灵活的优势,成为防汛一线的“移动哨兵”。
“过去觉得送外卖是‘路过’,现在觉得是‘回家’。”刘云云的一句话,道出了“网格骑士”们最真切的心声。在朱泾镇,“暖新坊”“小哥爱心码头”等新兴领域党群服务点早已成为骑手们熟悉的“第二个家”,这里热水、充电、应急药箱等设施一应俱全,墙上的“骑士加油站”标识格外醒目。“送餐间隙来这儿歇个脚,站点里的志愿者都会笑着打招呼,就像回自己家一样。”张丹华说道。
这份归属感,源自朱泾镇精心打造的“服务闭环”机制。朱泾镇创新推出“服务积分兑换”制度,骑士们通过参与社区巡查、为老送餐、防汛抢险等志愿服务累积积分,可兑换体检服务、保险购买、子女暑托日等暖心礼遇。这种“你守护社区,社区温暖你”的双向互动,生动展现了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实践成果。如今,在朱泾镇的大街小巷,“骑士蓝”已成为基层治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他们用滚动的车轮,不仅丈量着配送路线,更编织着一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网。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