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垃圾投放用上了“黑科技”
居民直言“手不脏了,味没了”

智能分拣机实现废塑料精准分类
垃圾分类如何提质增效?山阳镇万盛金邸小区给出了“科技+便民”的答案。从垃圾房智能改造让居民投放更舒心,到收运处理环节用科技提效,曾经的治理难点变身居民认可的“智慧点”,这正是我区深化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换了感应装置以后,手也不会脏了,而且味道也没了,既卫生又方便。”在山阳镇万盛金邸小区西区垃圾房旁,居民黄阿姨分享着垃圾分类的新体验。如今,这个曾经因设施简陋、异味明显而成为小区治理难点的垃圾房,在完成精品二类改造后,得到居民普遍认可,这正是我区深化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生动缩影。
改造后的垃圾房不仅配备了智能消杀、智慧监管、智能识别等一系列“黑科技”,更实现了“无接触”投放。与此同时,社区管理思路也同步优化,从最初的“定点定时”人力监督,逐步转向激发居民内心自觉。“最早期垃圾房的开放时间是早上6点到晚上8点,后来发现居民需求不一样,就改成了24小时开放,让居民投放垃圾更方便一些。”万盛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翁益兵表示。此外,小区东区还建设了“一隅东篱”花园和垃圾分类文化墙,浓厚的环保氛围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居民的分类意识。
用“方便”激励垃圾分类,不仅体现在前端投放环节,更延伸至可回收物的收运处理全链条。在万盛金邸小区内的“沪尚回收”服务点,可回收物被细分为五类,支持自助投放与上门回收,最终由上海奥任环境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处理。今年,该公司启用的“星耀视选”大型智能分拣机,在AI智能扫描功能助力下,实现了废塑料精准分类和自动入仓。“以前我们都是通过人工分拣,一天大概能分拣一吨的量,现在这台机器前端和后端半个小时就能处理一吨。”公司再生资源部主管黄春霖介绍道。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持续巩固生活垃圾分类水平,源头分类工作已实现全覆盖,现涵盖266个居民区、122个村、266个单位、95条街面共计6400余家沿街商铺,常态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深化。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精品小区(村)20个,投放点专项更新133个。同时,打造了35个惠民回收服务点、3座区级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以科技与便民双轮驱动,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
记者 戚静伟 朱林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沪公网安备31011602001725号 备案/许可证号: 沪ICP备1704822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