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5年10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张堰四版:留溪苑
2025年10月28日

经纬之间的百年色彩记忆(下)

□黄建平

 

为赶工期,职工们常常在前一天半夜就开始挑水、烧锅。那个年代没有自来水,也没有抽水机,三只大染锅所需的几十担水,全靠人工从河里一担担挑回,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从未间断。

大热天里,工场因三只滚烫的染锅闷热如蒸笼,工人还要穿戴橡胶服装和长臂手套作业,汗水浸透衣衫是常态,这份辛劳藏着手艺人的坚守。

调色配料更是印染的“核心功夫”,讲究十足。单是蓝色,就有深蓝、阳蓝、双蓝等多种规格;根据加工材料不同,棉布、棉纱、毛线、丝绸、衣物、皮货等,所需染料也截然不同,有的需碱性染料,有的需酸性染料,部分还需加入硫酸等化学物质调配。

工场里除了三只大染锅,还有一只小染锅,专门用于加工黄色、紫色、咖啡色等特殊颜色。他们还不断拓展服务项目,新增印字、印花、套印等业务,力求把生意做细、做足。

凭借长久经营、可靠质量、丰富品类与热忱服务,张堰染坊深受周边群众青睐。不仅张堰本地农户,邻近的金卫、亭林、朱行、钱圩、廊下等乡镇,甚至浙江平湖一带的客户,都纷纷慕名而来。农闲时节更是顾客盈门,每天清晨公交车到站,下车的大多是背着棉纱赶往染坊的人,排队队伍最长时,从店门口延伸至邮电局,近200米长。

当时每天接收的棉纱达六七千斤,最多时超八千斤,按每斤染费7-8角计算,日营业额近六、七千元,这对仅有12名职工的小染坊而言,是不小的工作量。在旺季,店里会增加一、二个临时工。

为缓解生意过分集中的压力,店里还专门派人前往浙江平湖临近的金丝娘桥,新庙、广城等乡镇,发放染纱票,约定时间与数量接待染纱,用灵活的经营方式解难题。这家小店,硬是凭着过硬的手艺与贴心的服务,做出了大名气、创下了大业绩,成为张堰乃至浦南地区一段鲜活的产业记忆。

张堰染坊的百年历程,不仅是一部手工作坊的发展史,更藏着一代人的生计与坚守。那些染锅里的斑斓色彩、晒场上的斑驳光影、工人们的辛勤汗水,早已融入张堰的肌理,化为这片土地上珍贵的“色彩记忆”。

得知我正在着手撰写张堰染坊的文章,“张协贸”的后人特地带来了几片解放初期染坊里的印花布,其上花纹、色彩依然清晰、鲜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